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天天播报:“流氓刘邦”为何比“贵族项羽”更能留住人才?

时间:2023-05-08 12:45:0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关于楚汉相争的故事,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


(相关资料图)

韩信、陈平、英布等名臣干将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后来却投靠了刘邦,这是为何呢?难道风度翩翩的贵族项羽不比言行粗俗的刘邦更有逼格么?是什么使得豪杰们抛弃了项羽选择刘邦?通过对比刘邦与项羽,你或许会发现帝王与英雄之间的真正区别在哪里。

------

清末巨臣曾国藩,一生征战,他留下了名言:

"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

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

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意思就是,时代的开创者必须是能够笼络人心的豪杰,很明显刘邦就是这样的人。

刘邦与项羽最大的不同点就是:

只要给刘邦立下大功,就一定能够得到足够的好处,所以天下贪图功名利禄的人杰趋之如水。

而项羽则吝于赏赐,使立功者心寒,让有真才实学的人看不到升官发财的希望,所以有本事的人不得不离开项羽。

想让人追随你,别扯什么大道理,把握最关键的一点就行:让人看到跟你混,有发财升官的希望,这是从古至今一切帝王收拢豪杰的根本之术,任何帝王最忌讳的不是残暴,不是刻薄,不是昏聩,而是寡恩。

就像耿纯劝刘秀称帝所说的道理一样:

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意思是:耿纯进言说:"天下的士大夫们之所以抛开亲眷,离别家乡,跟随大王冲杀于刀箭之中,他们的打算本来就是企望着攀龙附凤,以实现自己的夙愿罢了。现在大功即将告成,上天与人也相互感应,而大王却拖延时间,违背大家的意愿,迟迟不就帝位,我担心士大夫们的希望和打算落空,就会产生离去的念头,不做这遥遥无期又使自己困苦的事了。部下人众一旦离散,就难得再聚合了。因此,时间不可以拖延,众人的愿望不可以违背。"耿纯的话说得非常诚恳真切,萧王(光武帝刘秀)深受感触,说:"我将考虑这件事。"=======所以,让项羽众叛亲离的并非项羽多坏,而是项羽没有让跟他混的人看到升官发财的希望;让刘邦人心归附的原因不是刘邦有多仁德,而是刘邦让跟他混的人感到升官发财近在眼前。比如项羽身边都是亲戚老乡功勋显贵,刘邦则五湖四海三教九流。

不错,项王的贵族风度和周制理想固然令人神往,也能够藉此吸引天真烂漫的迷妹,但却永远不可能吸引唯利是视的豪杰人渣,遗憾的是,后者的数量总是远多于前者。而这就是项王百战百胜亡天下的原因。

刘邦和项羽抢天下,差别不在谋略和武力,只在这一点上!

来源:新浪博客

西汉建国之后,在对有功之人的封赏中,刘邦身陷"绩效门"危机。他是如何解决的?

刘邦在西汉建国之后,就马上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不光是刘邦,历代皇帝在建国初的时候都会对其功臣名将进行分享,这样是稳定局面、避免再起战火的最好方式,也能化解一些内部的风起云涌。但是分配绩效也是一门学问。刘邦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对在打败项羽的战争中贡献突出、相对独立的各路军事统帅进行分封,给予最高封赏。然后分封爵位,这个过程充满了争议,焦点是"一线业务人员"与"二线支持与管理人员"的绩效贡献大小问题。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所以得到的封赏应该最多。而一线的功臣们则认为,自己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却没有一个舞文弄墨的行政后勤官员得到的多,大呼不公。这样的争吵持续了一年,才封了二十几位功臣,其余的人仍然没有得到封赏。舆论开始对刘邦不利,未被分封的大臣们抱怨刘邦"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刘邦身陷"绩效门"危机。为摆脱困境,巩固国家政权,刘邦针对绩效评价的各关键环节采取应对措施。

一、明确绩效标准,区分战略绩效与执行绩效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对绩效评价的标准存在较大争议。焦点问题是文官萧何的绩效评价高于所有武官,这遭到了武官们的集体反对。面对大臣的质疑,刘邦举了个不是很恰当,但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有效地区分了战略绩效与执行绩效的差别。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是怎么回事吗?"大臣们说:"知道。"刘邦又问:"那你们也知道猎狗吧?"大臣们说:"也知道。"刘邦说:"这个打猎呢,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指明野兽、兔子的位置的,是猎人。你们这些能够抓到野兽的,只不过是功狗罢了,而萧何能够指出野兽的位置、适时放出猎狗,则是功人!"这样一来,大家就不敢再说什么了。

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

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版权说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未能核实归属。

本文仅为分享,不为商业用途。

若错标或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二、注重绩效沟通,适时传递评价信息

绩效管理的灵魂是沟通。没有沟通的绩效必然是"两张皮",必死无疑。刘邦是一位注重沟通的领导,能够利用各种机会与大臣们交换关于绩效评价的看法。在一次请大臣们饮酒的时候,刘邦要求大臣如实分析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到天下而项羽却不能。大臣们的分析更多是关注刘邦本人的行为,即"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对刘邦的激励手段给予了高度的称赞。而刘邦却避而不谈自己的领导才能,借机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位取得卓越绩效的功臣推向前台,表达自己对绩效评价的观点,为自己的分封行赏决策奠定舆论基础,减少冲突的发生。刘邦还向重臣了解其对各官员的看法,拓宽绩效评价的角度,减少偏差。例如,"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就发生在刘邦与韩信的一次绩效面谈的过程中。

三、关注绩效评价反馈,保持绩效评价策略的灵活性

刘邦在办公室的楼梯间看见一些将领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就问顾问张良:"这些人在嘀咕什么呢?"张良说:"陛下,您还不明白么,他们是在谋反啊。"刘邦说:"天下马上就要安定下来了,为什么还要谋反呢?"张良说:"陛下您原来就是个老百姓,靠着这帮人得到了天下,而您现在给跟您关系比较近的萧何、曹参都封了大官,把跟您结仇的人都给杀了。

现在朝廷在搞绩效评价,大家都知道,您就是把天下都送出去,恐怕也不够这些人分的,所以,这些人担心不但得不到封赏,反而担心因以前得罪过您而被您杀掉,所以,他们就商量着要谋反。"刘邦忙问:"那怎么办?"张良说:"陛下现在最憎恨的人是谁?而且,得大家都知道这事儿。"刘邦说:"雍齿跟我有过节,曾经有几次都让我很没面子,我很想杀了他,但考虑到他还有些功劳,所以有些下不了手。"张良说:"那你就先封他吧,这样大家就不会担心自己没有封赏和被杀了。"刘邦听后,马上着手落实有关部门为雍齿确定绩效成绩并封侯。没有被封的大臣们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得喝酒庆祝。

刘邦和项羽为什么会有全然不同的命运与结局?

来源:三国演义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

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

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

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

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

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

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

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

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