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诸葛亮一生最器重的两个人, 一个断送北伐大业, 一个干掉蜀汉大将

时间:2023-05-02 16:56:0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169期 文/无常奉天玉)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之一。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却能定下三分天下之计;他取东西二川,平定南中,战无不胜;他出兵北伐,虽未入主中原,却也战果累累;他受刘备托孤,虽有取代刘禅之权,却一向忠义耿耿。如此看来,他几乎成为了完美的化身。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终究还是受人诟病的--世人抨击他的关键点,在于他不懂用人。的确,比起有知人之明的刘备,诸葛亮在这一方面差了很多。他一生最器重的人,却给他乃至蜀汉带来灾难,不但导致了北伐的失败,还让蜀汉折损了一员名将。这是怎么回事呢?被他看错的人,又是谁呢?

一、被高估了能力的马谡

马谡,字幼常,是名臣马良之弟。马谡曾担任过绵竹县令等地方官职,后来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据记载,诸葛亮认为马谡颇有器量,而且通晓军事,经常与他一起讨论军事、政事,有时甚至会通宵达旦,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诸葛亮是打算将马谡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最开始的时候,刘备倒是没有说什么,不过他临终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开口了,直接对诸葛亮道:"马谡这个人,比较浮夸,没有真实才干,不能委以重任"。《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听取刘备的建议,他将马谡作命为了参军,继续与他讨论各类事务。后来诸葛亮出兵平定南蛮,马谡对诸葛亮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诸葛亮听取了他的建议,让蛮夷高度自治,的确换来了几年的和平。自此以后,诸葛亮更高看马谡一眼,并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力排众议,对马谡委以重任,让其率兵前往街亭,抵挡魏将张郃的进攻。结果,令他没想到的是,马谡果然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却不能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庸才--马谡到了街亭之后,违抗了诸葛亮的命令,率兵弃城上山,被张郃截断了水源,很快就溃败了,街亭也彻底失守。

这时,诸葛亮如果继续进军,很可能被魏军包了饺子,为了保险起见,他放弃了丰硕的战果,迅速率军撤退。至此,第一次浩浩荡荡的北伐战争,就此宣告结束。而且从此之后,他发动的几次北伐,再也未能取得这样的战果。试想,如果他听从了刘备的建议,早早的认识到马谡不堪大用,此战的结果,是否会改变,三国局势又是否会是另一番模样呢?

二、被高估了气度的杨仪

杨仪,字威公,是襄阳人氏,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担任的是丞相长史一职。每次随诸葛亮出征,规划兵马的编队,筹备粮草等事,皆是他负责的,其才干的确没的说。不过此人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嫉贤妒能,且非常的小肚鸡肠。而他最看不惯的人物,则非当时的军中第一人魏延莫属。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意思是说,魏延骁勇善战,在军中又有威望,再加上他刚而自矜,当时的人们都忌惮他,只有杨仪对他不假辞色,两人之间的关系,势如水火。

诸葛亮知道此事,但是他既倚仗杨仪之能,又倚重魏延之勇,便没有处理此事,仅仅是维持着两人之间的平衡。不过,他虽看重魏延,却不赞成魏延冒险奇袭曹魏的建议,所以他临终的时候,安排退兵之事,将魏延排除在外了,并交待杨仪等人道,撤退的时候,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便可放任他自去。可是,他还是高估了杨仪的气度,即使他已经明言要放弃魏延了,杨仪还是没有放过魏延的性命,而是派马岱斩了魏延的首级。自此之后,蜀汉再无可以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甚至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状况。试想,如果诸葛亮早早的看透了杨仪的气量之小,对此事进行周密的安排,是否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呢?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