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焦点播报:宋仁宗重用贪财善妒的夏竦,不是糊涂,是因时制宜

时间:2023-04-28 12:00:1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淮南子·氾论训》中有一句话:"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意思是说,器械用具,同样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使之适宜使用。


【资料图】

夏竦在《清平乐》中给人的印象并不好,全然一个奸臣的形象。他陷害石介、范仲淹等人,而且他还很贪财,出门时把两辆马车连在一起乘坐,在当时都是很奢侈的行为,因此大家都不喜欢他。

历史上的夏竦也确实如此。他反对新政,嫉贤妒能,导致石介、范仲淹等人被贬,然而他之后却一路高升,成为了枢密使,封为了英国公。

可能大家觉得宋仁宗是个昏君了,这种人还要重用他吗?其实也不尽然,宋仁宗用夏竦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夏竦能力强

夏竦能成为宰相,也是因为他有一定能力。夏竦四岁开始读书,少年时就能写诗文,算得上饱读诗书之人。

夏竦的父亲,在宋真宗时期因为抗辽牺牲了。于是朝廷赐给了夏竦一个小官。但是这个官职,养活不了他们一家人,于是夏竦在半道截住了当时的宰相李沆。

夏竦立即献上他自己写的诗集,李沆看了后,很欣赏夏竦的才华,上疏宋真宗,于是给了夏竦一个丹阳主簿的职位,夏竦从此进入仕途。

20岁时,夏竦被翰林学士杨徽之看中了,认为夏竦有宰相之才,夏竦的名气也逐渐大起来。后来夏竦还用一首诗讽刺了他的上司丁谓,接着夏竦上疏阻止了宋真宗修建三神山。

夏竦在襄州(湖北襄阳)时,发生了饥荒,夏竦开仓放粮,并要当地的富户出粮,赈济灾民。在夏竦的努力下,襄州四十多万人平安度过灾荒,宋真宗为此表彰了夏竦。

宋仁宗即位后,夏竦成为了户部郎中,先后担任过寿州(安徽寿县)安州(湖北安陆)洪州(江西南昌)三州的知州。

在此期间,他平定了洪州的内乱,在山东青州时,他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木结构的虹桥,解决了当地的水患。

从以上几件事来看,夏竦有胆识,敢说敢做,而且头脑灵活,遇到问题,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人,宋仁宗不用岂不可惜?宋仁宗用他也体现了宋仁宗的智慧。

2、夏竦有势力

夏竦在宋仁宗时期算是一个老臣了,因为他在宋真宗时期就入朝为官了,他与吕夷简,王曾等人都相交多年,这样就使得他在朝中有一定的根基。

夏竦对下属也很好,也赢得了一方人的心,比如夏竦在黄州时,他的下属庞籍生病了,此时庞籍觉得他自己的病好不了,就请夏竦给他安排后事。

夏竦就安慰他,让他好好养病,说他不会死,还会长寿,以后还会做宰相。没想到夏竦一语中的,后来庞籍果然做了宰相。

因此庞籍非常感谢夏竦,对夏竦印象很好。这件事让夏竦受到部下们的尊敬。夏竦的势力也因此得到壮大,官至枢密使,成为管理军事的最高长官。

夏竦任陕西经略安抚使时,还举荐范仲淹为副使。因此可以看出来,夏竦为人能够公私分明。虽然夏竦与范仲淹在政见上有分歧,但他有识人之才,也能做到唯才是举。这也是他能扩大他自己势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夏竦掌握了军权,其势力又不断扩大,宋仁宗对他有几分顾忌,不敢不用他,也不能不用他。

一个人不做违法的事,能保留道德底线,即使有一些缺点,只要不会阻碍公司的发展,和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是可以重用的。

在没有德才兼备的人可用时,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用用夏竦这样的人。然后在逐步推进,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器械如此,人亦然。"因时制宜"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宋史·列传四十二》

(作者:肖邦、图片:来自网络)

夏竦虽然个人生活方面是存在问题,但是他在公事上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而且他知人善任,又很欣赏有才气的人,肯举荐他们。这些是夏竦的优点。

当然,我们更喜欢德才兼备的人,然而德与才,能有一样的人都很难得,德才兼备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宋仁宗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所以即使夏竦有缺点,还是重用了他。

当然重用夏竦的前提条件是,他不会因私害公。夏竦虽有私心,会针对与自己作对的人,比如石介,但他还是有道德底线的人,他遵守了职业道德,也没有祸害朝廷。

同时也启发我们,在公司的用人上,可以灵活借鉴宋仁宗的办法。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