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公孙家族实力并不强,为何能盘踞东北,生存时间长达五十年

时间:2023-04-24 11:58:1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发生在辽东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睿、司马懿、公孙渊和卑衍。故事梗概如下:


(资料图)

幽州刺史毌丘俭上奏魏明帝曹睿,称盘踞辽东的公孙渊自立为燕王,起兵作乱,并以大将军卑衍为元帅,杨祚为先锋,起兵十五万,杀奔中原而来。曹睿大惊,立即司马懿进攻商议对策。司马懿表示,只要给自己四万大军,一定能将公孙渊歼灭。

对于司马懿的表态,曹睿并不放心。他认为司马懿兵力太少,且前往辽东路途遥远,难以取得胜利。司马懿解释到,兵力的多寡并非决定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能否设奇用智。司马懿认为,一旦自己兵临城下,公孙渊弃城而去才是上策;在广袤的辽东范围内对自己作战,是中策;死守老巢襄平,是下策。如果公孙渊选择坚守襄平,必将被自己歼灭。

司马懿的这一席话,终于打消了曹睿的顾虑。于是,曹睿命司马懿率部征讨公孙渊。司马懿出宫后,命胡遵为先锋,率部赶往辽东。公孙渊闻讯后,命卑衍、杨祚率八万大军驻扎辽隧,修建了长达二十多里的壕沟,建立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胡遵将阳燧的情况汇报给司马懿后,司马懿哈哈大笑,认为公孙渊在阳隧部署重兵,其老巢襄平兵力空虚,大军可绕过阳隧向襄平发动进攻。届时阳遂守军必然回援襄平,也在半路设伏截击。于是,司马懿下令全军绕道而行,扑向襄平。

此时,镇守阳隧的卑衍、杨祚自以为得计,认为司马懿难以攻破自己的防御阵地,一定会撤军而回。此时,忽然有部下来报,说是司马懿大军绕过阳隧直扑襄平。二人大惊,立即率部回援,结果在途中遇伏,卑衍被夏侯霸所杀,其残部不得不全军退守襄平。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襄平之战,在历史上确有发生,时间是在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不过,小说并没有交代清楚此战爆发的原因,而是含糊地通过毌丘俭之口说明公孙渊作乱之事。事实上,公孙渊的作乱,而毌丘俭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三国志•公孙度传》及其注引记载,早在辽东之战爆发的前一年,刚刚就任幽州刺史的毌丘俭就提出了讨伐辽东的建议,并得到了魏明帝曹睿的采纳。同年七月,毌丘俭率部联合鲜卑、乌桓等部落向辽东进军。不过,当毌丘俭进至阳隧时,遭遇大鱼,不但前进受阻,反倒被公孙渊击败。至此,公孙渊与曹魏的关系彻底破裂。到了第二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公开与曹魏决裂,这才有了后来的司马懿远征辽东之事。

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这样的疑问:魏、蜀、吴三分天下后,不是其他割据势力都已经被消灭或降服了吗?怎么还会在辽东依然存在着这么一支割据势力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汉末辽东地区的局势发展说起。

自董卓专权后,天下大乱,诸侯并起。而在当时的辽东地区,也存在着一直割据势力,这便是辽东公孙度集团。该集团以时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度为首。从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开始,公孙度就通过一系列战争,控制了玄莬、乐浪、辽东属国、辽东、中辽、辽西、营州等七郡,成为东北地区实力最强的割据势力之一。

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占据辽东长达16年的公孙度病故,辽东的控制权变落到了其子公孙康的手中,公孙家族在辽东的统治进入了公孙康时期。此时,中原地区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经过数年激战,曹操终于控制了北方大部地区。袁绍之子袁尚和袁煕也被迫逃到了辽东。

在这个决定辽东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公孙康作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斩杀袁尚和袁煕,以此向曹操表示臣服。曹操也投桃报李,任命公孙康为襄平侯,拜左将军,承认了公孙康在辽东的地位,公孙家族也因此雄踞辽东五十载,此后又控制了带方郡,成为汉末诸侯当中唯一一支生存时间长达五十多年的割据势力。

公孙家族五十年屹立不倒,除了其公孙家族采取了较为明智的生存之道之外,与辽东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辽东地区地处东北,与中原地区距离遥远,交通非常不便。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曹睿,都与辽东地区并不在意。他们认为,辽东地区非常偏远,人口稀少,经济发展落后。只要公孙家族并与自己为敌,就没有必要出兵征讨。

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尽管公孙家族仅仅控制了八个郡,实力远不如其他割据诸侯,却在汉末三国时期生存长达五年的时间屹立不倒。不过,到了公孙渊控制辽东期间,野心膨胀,秘密与东吴结盟,对曹魏造成极大威胁。故此,魏明帝曹睿才下定决心,将公孙家族消灭,以确保曹魏东北疆域的安全。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