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赵匡胤在位16年,为何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 前沿资讯

时间:2023-04-22 17:48:1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将"计划没有变化快"这句话用于五代到宋初那些年代可以说很适合很适合。

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样的事儿在五代十国更是像走马灯一盏接着一盏,到了后周,宋太祖赵匡胤本人也上演了这么一处,从而夺取了后周的天下。为什么赵匡胤和五代其他开国君主一样能够轻而易举的夺取主子的江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将持国,少年幼主,皇权到了第二代或者第三代,被军权欺凌,最终皇权被军权所取代,赵匡胤也是干的这样的事儿。

五代时期,产生了很多雄主,但是都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之后,也是赵匡胤总结了前人经验和教训,他当皇帝后来了一回"杯酒释兵权",将军权收归皇帝所用。


(资料图片)

赵匡胤在位16年,为何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

而五代到宋初,整个社会处于十分动荡的局面,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是迫于无奈,因为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解决武将持国欺凌幼主的问题。朝代的更替犹如走马观花一样,赵匡胤对这种现象显然是心有忌惮案。

赵光义,自己的袍服兄弟,和赵匡义一同夺取后周的天下,两人的关系在这段时期是十分和谐的,和谐的原因在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赵匡胤有"兄终弟及"的思考,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老大赵德昭不过几岁,老二赵德芳(日后被称为"八贤王"的那位)尚属于一个婴孩,在尚不稳定的政治前提之下,赵匡胤要是贸然立了两个孩子为太子,自己又突然故去的话,不是又将面临五代时期同样的问题?

与其如此,还不如来个"兄终弟及",让赵光义时刻准备着,为大宋蓄下坚强的国本。故赵匡胤封自己的兄弟赵光义为晋王兼开封府尹,这一在五代时期典型的储君晋封模式有力的说明了宋初赵匡胤的真实想法。

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大宋建立后,通过赵匡胤的不断努力,国家渐渐稳定下来,五代时期朝代频繁更替的现象没有再出现,这得益于赵匡胤本人的雄才大略,以及"杯酒释兵权"带来的皇权强化。

到了乾德时期,乾德末赵匡胤才四十多岁,算得上正值壮年,而他的儿子赵德昭已经十八岁,按理说,赵匡胤应该有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的计划了,因为时局已经稳定了。不错,赵匡胤产生了立赵德昭太子的想法,但是有赵光义在前,如何把储君从赵光义的身上转移到赵德昭身上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而此时赵光义的势力也变得更加强大了。只要赵光义没有犯下什么大罪,赵匡胤是没有什么理由拿下他的。况且君无戏言,赵匡胤还需要威信。

太祖赵匡胤虽然武将出身,但是却不爱动武,如果贸然动武来解决这个问题,必将掀起另一场血雨腥风,国家也许再次陷入危难之际,干赢了还好,干不赢,还是赵光义的天下。

所以,赵匡胤打算等待机会,不管是文的机会还是武的机会。

到了开宝年间,赵匡胤一直没有等到合适的机会,于是,历史上一出悬案"烛影斧声"发生了。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晚上独自喝酒,不到第二天,赵匡胤就暴卒驾崩。有人说很明显是赵光义搞的鬼,目的是为了自己上位。很多人都同意这种看法。

接着前面各时期所说,赵光义很早就被当做储君来培养,到了乾德年间,赵匡胤想立自己的大儿子赵德昭为太子,赵匡胤的思想已经起了变化,但是太祖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来落实,所以一直在等待。到了开宝年间,鉴于自己的身体和年龄状况,赵匡胤大概等不及,于是就找来自己的兄弟,表达了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的想法。

在皇权的诱惑面前,这让赵光义如何受得了,于是二人发生了争吵。鉴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我们不知道赵匡胤到底身体怎样,只知道他有病在身。史载太祖比较肥胖,估计"三高"是跑不掉的。

争吵在酒精的助推下,可能引发了赵匡胤脑溢血,从而暴卒驾崩。这样,宋太祖赵匡胤一直想立自己儿子为储君的想法便烟消云散。

有人认为赵光义在"烛影斧声"中充当了阴谋的角色。事实上,对于赵匡胤的想法,赵光义的确心知肚明,二人因此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但是事情终究还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不可否认赵光义为了保住储君的位子积攒实力,但是,对于当晚的情况,赵光义是不可能亲自动手的,如果那样,如何洗脱自己的嫌疑,不正好给了赵匡胤儿子上位的机会吗?加上皇宫守备严密,赵光义也不可能身藏武器甩开膀子和兄弟喝酒,那不正好授人以柄了么?

故,烛影斧声很可能就是一个赵匡胤酒后脑溢血的偶然事件,总之,赵匡胤一死,赵光义就稳了,也就没有赵德昭什么事了。至于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和雍正皇帝为自己辩解一样,都是为了引导舆论。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