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大视野大境界“冢虎”司马懿的谋身!

时间:2023-04-18 15:59:2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谋士,在中国历史舞台,是一个很神秘的群体。

几乎所有的历史人物、名人、事件、故事都有这个群体有关,更不要说几经盛衰的王朝及其嫡传、更替。

后代看历史,民众论谋士及其谋略,我们很关心的一点:谋士是怎么养成的?关于这点,始终是模糊的、暧昧的。似乎是到了重要的历史节点,谋士就跳了出来,有后果看不出前因。


(相关资料图)

我们从司马懿这个谋士、权臣、晋王朝事实上的开辟者,来研究他的养成路线,探寻司马氏谋略风格的形成。

师昭

司马懿的故事要从他老师胡昭说起。

胡昭,公元161年出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州),跟大名人也是大军师、策论家荀彧同乡。他自幼修习典籍,学识渊博,而且精通书法,尤其擅长隶书,据说其师承当时书法大家刘德升。胡昭的起点学历算是当时的大知识分子了,类似于民国初年的胡适。

胡先生弱冠时便闻名乡里。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胡昭一家为了躲避战乱,东躲西藏。袁绍、曹操先后都征召过他,胡昭都没用应。

胡昭最后还是回到故乡,移居到陆浑山(今河南嵩县东北),耕种隐居。又在当地开学馆,教授百姓读书识字。

汉代学馆是中国私塾的早期版本,教授模式比较清高:普通百姓子弟求学,不计学费;名门子弟上门,首先看家门正统,其次看推荐人。

也有例外,就是看到个别资质特别好的学生,老师另眼相看。颍川名门司马氏,"司马八达"中的司马仲达,就是胡昭挑上的"种子选手"。司马仲达和胡昭的关系也不是普通师生,实乃亦师亦友。

司马懿年少轻狂,得罪了颍川郡人周生,后者纠集人手,要害司马懿。胡昭知道后,心急如焚,不顾一切追上周生,苦苦哀求。最后周生等人同意放过司马懿,司马才逃过一劫。

胡昭保守机密很久,后来司马懿知道了这段往事,感恩他的救助,司马懿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司马师和司马昭,即师昭。

以这段事为原点,司马懿修正了个性,形成了隐忍、深谋的特点。

谋身

我们来说说司马懿在"业务"上的对手们。

司马懿先后服侍过多位君主。首先是曹操,他最喜欢的谋士是郭嘉。

郭嘉智谋无双,王佐之才,善剑走偏锋,出奇策。他光耀中原之时,不仅曹操阵营荀彧、荀攸(计论家)、程昱等人失色,连荆襄士人集团首领司马徽门下的卧龙、凤雏都不能与之争锋。

郭嘉早年去世,可谓曹魏一大损失。

贾诩,曹操的四大老牌谋士之一。计策狠毒,一计杀死典韦,计算人性准确。此人深知自己树敌过多,深居简出,不与朝臣往来,明哲保身。

另一老谋士程昱也是知自己谋军胜于谋身,早早退休避祸。

司马懿的赌注是曹丕,特色是谋身,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谋国,方为大谋。大谋的能力,标志着一个谋士的水准。一次成功的政治押宝,加深感情羁绊,可以超常规地超越对手。

这点谋士刘晔就不懂,他纯粹靠业务能力取胜。单打独斗的扬州人怎能比得上颍川士人集团。刘晔自恃料事如神,对于人情世故、政治选择,全不在意。他在曹丕政权的边缘化是他自己的个性造成的。

当一个人对钱不感兴趣的时候,只能说明他有更大的志向。司马师不贪钱财,不讲人情,说明他有更大的志向。

三千死士是司马氏族与曹爽摊牌的根本底牌。司马家养死士是谁?不是司马懿,是司马师。有那么多人赔上命要跟着他干,当然司马家敢出手赌。

3、 认识人格的全面性。

许多人的人格本就是矛盾而复杂的组合体,是你对他的看法简单了,或者你的智商压根不如他,他诱导你看法简单了。

几种看似无法共存的特质,有可能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存在。并非其人发生了质变(所谓"人变了",均是事后诸葛),而是压抑已久的属性浮出了水面。

你的认知本该更加深入。

说白了,还是你玩不过人家。

谋身,若放在现代,就是职业规划问题,与业务能力成长同等重要。有人善于谋事,而拙于谋身;有人善于谋一时,而不善谋长远。那些既能从容摆布事务,又能纵横职场,还能前瞻性为自己为盟友为阵营规划长远利益的人,是为谋略高手。

确切来说,司马氏、司马家族当时是颍川士族集团的代表,士族崛起与曹氏宗亲争夺话语,司马代表的谋身之策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决断

司马懿人生的终端,迎来了最大的敌手曹爽。

同为辅国大臣,曹爽初尊敬司马,后朝廷渐渐落入自己党羽之手,便轻慢司马懿,一人掌握朝政。司马氏内心亦有警觉,表面步步后退,实则杀机暗藏。

最后爆发了高平陵兵变。

这个事件有两个侧面值得注意,体现司马氏的临机决断:

其一,面对孙礼。

孙系当时名将,掌陇西军权,力抗诸葛、姜维,有大功。因为地界划分被曹爽判五年刑期,孙礼心有不满,探问司马懿时感情流露,谓及"公应效法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

被司马懿立刻喝止(住!忍不可忍。)按照时间推算,孙礼来的时候,司马家已暗中培养3000死士。面对老部下,何其之静--静是韧性的智。致虚极,守静笃,谋定后动。

后世曾国藩说"每逢大事有静气",就是这个道理。

其二,游说曹爽。

话说嘉平元年春正月,即公元249年,天子谒高平陵,曹爽兄弟同去。

司马懿骤然起兵,夺取都城。大司农桓范觉察,出城奔曹爽。恒范手中有大司农印,可征天下之兵。曹爽智谋不及,不用此策,一行人停留在伊水南岸,伐树为鹿角,发屯兵数千人防守。

局面僵持。这时候司马懿决断力发挥到了顶峰。

曹爽派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到司马懿那里听风声。司马懿严词数落了曹爽的过失,并告诉陈泰,曹爽的事到免官为止。

司马懿又派曹爽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劝曹爽(魏书上写不是蒋济,蒋是曹爽回朝后的担保人),并指洛水发誓。曹爽相信了,说一段名言:"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如此三番两次的哄骗。

曹爽就范后,司马懿又利用张当构陷曹爽等人图谋不轨,把曹爽一门灭族。动则雷霆万钧,落子定胜负。

发动的突然,执行的坚决,政变成功后又心狠手辣、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充分说明了司马懿的决断。人生能忍,才能狠。

近60年修炼,冢虎出山。人生舞台,司马懿终究是个狠角色。

总结一下司马懿的"成功学":

1、 静则修身,动则谋国。

谋身与谋国同等,周密考虑问题,权衡各方利弊,为强魏、大魏而尽力,同时力求保住自己和盟友。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