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在古代,皇帝为何喜欢重用“舅舅辈”,而不是“叔叔辈” 全球今日讯

时间:2023-04-15 13:00:2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引言

在封建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所以皇帝这个位置还是非常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不过,坐在上面的人常年称孤道寡,其实也是非常寂寞的,所以皇帝经常会找一些人来辅佐自己,这种类似于心腹重臣的选择,对于皇帝而言是要慎之又慎的,否则难免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这种心腹之人皇帝向来愿意在自己的亲戚里边来找,只不过令人不解的是,皇帝找亲戚也是外戚,如舅舅这类娘家人,而对于叔叔这样的辈分却很防备,这是为什么呢?


(相关资料图)

01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娘舅娘舅,那是和母亲血脉相连的兄弟,对自己这个外甥自然没的说,比如在唐初时,长孙无忌就一直对太子和晋王李治相当的照顾。而且外戚这一个"外"字也表示了他们对于皇家来说还是隔着一层的,所以野心就不会那么地凸显。相反,叔叔再怎么说也是皇室家族的一员,虽然现在皇帝本人只有一个人坐,但他曾经也是有过继承皇位的可能性的。

不难发现,皇帝除了帝王心术最先学会的就便是怀疑每一个皇族子弟,这是封建王朝特殊的权力架构而造成的常规现象。所谓孤家寡人,说白了就是只要你当上了皇帝,皇室其他人员就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你要时刻提防的对象。毕竟皇帝这个位置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代天牧民,天子的称号真的是可以让很多人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尤其是皇室真系的子弟。想想古往今来皇家后宫有过多少争斗就明白皇帝为什么对于叔叔辈的人这么提防了。

02

当年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从柴家抢了皇帝的名号,最终却没能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被亲兄弟赵光义给坐了。当时说得好听,自己死后把皇位传给侄子,但最终这位侄子也只是落得了一个"八贤王"的称号,郁郁而终。烛光斧影的传言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大宋的江山赵光义一脉是坐得稳稳的。其实只要是老赵家的人坐着,底下的臣子们顶多是说说小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兄弟之间夺位那是皇家自己的家务事,和人家没半点关系。

说起历史上叔叔抢侄子位子的事件坐还有一个人,那便是明朝的朱棣。不可否认,朱元璋算是个不错的皇帝,杀贪官、处理国家大事样样在行,但就是这眼光有点问题。当年选择太子的时候,选了朱标大家没话说,但是朱标身体不好早早就挂了,这时候你不得不从儿子里面再选一个,但是他不,他选了朱标的长子朱允文长了皇太孙。而这一选择就让儿子们心里不大舒服,尤其是这群人里边最有本事的朱棣。不过当时朱棣可没想着造反,这位叔叔想着当个土皇帝在燕京自由自在也不错。但是朱允文一继位就开始削藩让他不爽了,最终还是起兵把这个侄子给干掉了,自己当了皇帝。尽管如此,但最终大臣们也认了,都是老朱家自己的人,谁坐不是坐,这位本事还大点儿。

所以说,在对待亲戚方面,皇帝天生就对父系这一派有着防备之心,相较于此比较偏向于从母系寻找帮手,毕竟外戚的威胁程度要小得多,如果是外戚当了皇帝,不但大臣不服,就算是老百姓也觉得这是个叛逆之人。例如大汉有一位外姓皇帝,王莽,本来在他当大司马的时候,不管是皇家人还是儒家臣子都对这个人非常赞赏。威望高了就有了野心,自己想法子把天子灭了自己当了皇帝,不得不说,这位王大司马其实在治国方面还是挺有大局观,而且目光远大,但是无奈谁都不服他,所以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刘家人收拾的命宿命。

结语

总而言之,外戚想要造反的难度系数是直线上升的,和皇家自己反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讲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在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皇权的维护还是非常坚定的,皇帝可以不理朝政,但这个类似于大众信仰的东西不能消失也不能被取代,必须是那个当初最让他们心服的家族在上边坐着。因此,想要造反在古代那也是一个非常考验人格魅力的事情。在当上皇帝之后,但凡不是傻子,就知道要防着谁,叔叔辈们的威胁在于倘若他们真的把位置给夺了,底下的人在相当程度上是不管的。相反,外戚就不一样,再好的亲戚想要霸占皇家的东西,那基本上就是犯了众怒。所以皇帝在选择心腹之人的时候,多是选择母系这方的舅舅而非父系这方的叔叔,此举也就让人可以理解了。

文|南书房|杂史篇

感谢观看由「南书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觉得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多多指正。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