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三国此人无惧战神赵云,胆识韬略直逼诸葛亮?他叛魏投蜀或藏玄机!

时间:2023-04-14 10:49:1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文:刀与笔(作者原创授权)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收姜维"桥段,即诸葛亮一出祁山,设计取下安定、南安两郡,又欲用计取得天水郡,此时姜维出场,识破诸葛亮之计,并与蜀军多次交手。诸葛亮见姜维文武双全,十分喜爱,最终用计收降姜维并亲授衣钵。


【资料图】

小说中姜维的出场十分亮眼,其不仅颇有智计,且武艺高强,更难得的是奉母至孝,可谓少年英才。姜维之智,主要体现其识破诸葛亮调虎离山之计同时反手设计夜袭蜀军。小说第九十二回,诸葛亮以调虎离山之计取得安定郡,又顺势取下南安郡,生擒魏军统帅夏侯楙,接着又以同样的方法,派遣裴绪假传夏侯楙求救消息,想要先以南安郡危机为由,赚天水太守马遵出城,尔后再趁势取下守备空虚的天水郡。马遵正欲前往南安救援,姜维指出此为诸葛亮调虎离山之计,并建议马遵佯装中计出城,同时埋伏军马在天水郡周围以伏击前来取城的蜀军。后赵云果然奉命引兵来取天水,但因诸葛亮之计被识破,魏军又早有准备,故仓促间被击退。赵云败走后,诸葛亮亲自率军围攻天水郡,姜维利用蜀军以为魏军尽数聚集在城中的心理,分兵四枝埋伏于城外,并在当晚偷袭蜀军得手。此举令诸葛亮大为惊诧,在回看姜维用兵时,不禁赞叹:"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遂心生收降姜维之意。

姜维之勇,主要体现在其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迎战蜀汉名将赵云。就在诸葛亮取得安定、南安两郡前不久,年已七旬的赵云曾力斩魏军先锋五将,英勇不减当年,而姜维初战赵云,数合之下竟精神倍长,让赵云"大惊",事后,赵云还特意"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可见姜维之武艺确实非同一般。除此之外,小说中姜维还"奉母至孝",因此为郡人所敬。小说中部分情节也体现了姜维"奉母至孝",如诸葛亮设计欲收降姜维,派出一枝军马佯装围攻姜维之母居住的冀县,姜维闻报,为保全老母立即向马遵哀告,请求领兵保全冀县。值得一提的是,至小说第九十五回,诸葛亮因马谡失街亭而不得不率军回撤时,还不忘"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笔者认为,小说为突出姜维之智勇,在其出场前设置了许多铺垫,如智计方面,安定太守崔谅、天水太守马遵都未能识破诸葛亮调虎离山之计,又如勇武方面,夏侯楙的先锋韩德父子五人无一人是赵云之敌手。小说还形象地将借诸葛亮之口对比了姜维和夏侯楙,诸葛亮言道:"吾放夏侯楙,如放一鸭耳。今得伯约,得一凤也!"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收姜维"的情节?姜维一出场是否表现得文武双全?姜维是不是一个至孝之人?

根据小说的描述,诸葛亮率军攻取安定、南安、天水是为了趁势追击败退的夏侯楙,而夏侯楙在历史上虽然曾都督关中,其亦无将略之才,但并未在诸葛亮北伐时与蜀军交手,所以,小说中诸葛亮所设的智取三成的调虎离山计在历史上并无依据。再者,历史上诸葛亮一出祁山,赵云所部是作为偏师牵制曹真主力,并未在祁山战场。故而所谓姜维战赵云的情节,是为小说所虚构。

《三国志 姜维传》记载:"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根据历史的描述,姜维降蜀并非是小说中所言是在与蜀军的交手中被诸葛亮看中后收降的,而是姜维被天水太守所怀疑、抛弃,最终才投降蜀军。

裴松之注引《魏略》对此也有记载,《魏略》载:"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冀县界在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亦随淮去。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叵〕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会亮前锋为张郃、费繇等所破,遂将维等卻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

按照《魏略》的说法,姜维被马遵抛弃后,一度曾回到冀县,还作为代表(此处似有被迫的情形)前去会见诸葛亮,这与《三国志姜维传》的记载有出入。但《三国志 姜维传》和《魏略》在马遵怀疑、抛弃姜维等人的记载上是一致的,《魏略》还添油加醋地记录了马遵的一句"卿诸人(回)〔叵〕复信,皆贼也。"说明马遵对姜维等人怀有很深的偏见甚至歧视,这也是导致姜维降蜀的一大原因(深层次原因也有曹魏对关西大族的漠视,曹魏在雍凉地区的向心力薄弱)。故而,历史上姜维降蜀是因为曹魏人才政策的失当加上情势突变综合导致,与小说中诸葛亮因看中姜维之智勇主动收降姜维有较大区别。

至于姜维的"奉母至孝",历史记载也似乎与小说不同。一方面,历史上并未有记载小说中所描绘的姜维为保全其母请命去守备冀县的情节。另一方面,小说中提及的诸葛亮最终将姜维之母搬回汉中之事并不存在。历史上,姜维与其母最终失散了,姜维到了蜀汉,而姜维之母仍在曹魏,《三国志姜维传》载:"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裴松之注引孙盛《杂记》亦载:"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从孙盛《杂记》的记载来看,姜维之母还曾写信召唤姜维返回魏国,但姜维却以其志向和功业心予以了拒绝。

历史上的姜维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三国志 姜维传》载,降蜀后,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此时姜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还向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称赞姜维,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由此看来,历史上的姜维不仅思考问题精细周密,还深通兵法、胆气过人,亦是能文能武,只不过小说的表达和历史的记载方式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