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历史上最牛的两个乞丐,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位被后世尊为大贤

时间:2023-04-10 18:02:0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提起乞丐这个名词,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脏乱、邋遢、粗鄙的人物形象。然而在我国历史上,却曾有两位乞丐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位就是推翻蒙古统治,开创大明江山的朱元璋,另一位乞丐却被后世尊为世代大贤。1328年有一个小男孩降生于安徽亳州,这个小男孩就是未来的朱元璋。朱元璋幼年时家境贫寒,他的父母兄弟都死于饥荒。迫于生计的朱元璋,当过沿街乞讨的乞儿。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个小乞儿,未来会成为统一天下,将蒙古人赶去漠北的皇帝呢?第二位乞丐,便是被后世人尊为世代大贤的武训。

因为武训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熟悉他的人都称呼他为武七。和朱元璋一样,武训也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起初武训还能凭借自身有把子力气,挣钱谋生养活自己。但是后来武训却发现,自己效力的东家总是以各种名义克扣自己的工钱。仔细一算,一年下来自己反倒欠了东家许多钱。于是武训便决定不再给东家打工,自己可以沿街乞讨自食其力。武训深知就是因为自己不识字,才会被地主家愚弄。于是贫穷的武训,脑海中就此产生了一个念头:兴办义学。让天下劳苦百姓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想法虽好,但囊中羞涩的武训又拿什么去兴办义学呢?

武训并没有气馁,而是将梦想牢记在了心上,继续沿街乞讨。就这样沿街乞讨的武训,每天一分一分积攒着钱。当时很多人听说,乞丐武训想要靠乞讨得来的钱兴办义学,让天下穷苦百姓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人们便都来取笑他。但武训并没有将他人的耻笑,放在心上。每天继续乞讨,将乞讨得来的钱一份份积攒下来的武训,还在乞讨的过程中唱着义学歌。虽然这时的武训迎来的都是周围人鄙视的目光,但他并未因此选择自暴自弃。1888年,武训终于用自己一生乞讨得来的4000余吊钱,修建了一座像模像样的义学学堂。后来又有了第二座,第三座。

虽然后来兴办义学的武训,家中已有千亩良田,万贯家财。但他依旧选择沿街乞讨,吃别人丢弃的残羹剩饭,一直到临终前,武训都没有吃过一顿大鱼大肉的好饭。据清史稿记载:武训临终时,听到义学里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的他,依旧面带笑容。武训死后,为了纪念他兴办义学的功德,自发前来为他送行的人,竟然多达数十万,当时送殡的哭声更是响彻天地。

武训生于1838年,是清道光、光绪年间人士。他原本无名,因其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熟悉他的人都叫他武七。后来清廷感念武七兴建义学有功,特赐其名为训,意为垂训于世之意。武训行乞三十八年间,共建起三座义学学堂。无数穷苦人家的子弟,因他获益而受到了教育。所以我国历史便将他尊为慈善家、平民教育家,千古第一奇丐。

公元1859年,年仅21岁的武训决定开始实施自己伟大的义学计划。蓬头垢面,衣不遮体沿街乞讨的他,边走边唱义学歌,好不快乐。他当时唱的义学歌大致内容为:吃杂物,能当饭,不如省钱修个义学院。武训还像民间杂耍艺人那样,当街表演杂技。当时的武训还时常打扮成小丑,向路人乞讨。

某天武训打听到杨树坊有个杨举人,为人正直,乐善好施,他就觉得对方可以帮助自己兴建义学,于是武训就特意乞讨到了杨府。起初杨府家的佣人,看武训穿得破衣烂衫,就以为他是个骗子,想用棍棒将他赶走。一番争吵过后,杨举人前来了解情况。武训随即将自己乞讨兴办义学的志向,对杨举人讲述了一遍。大为感动的杨举人,随即答应帮他凑钱,助他兴办义学。

随着存款越来越多,49岁时候的武训名下已经有230亩良田,3800余吊铜钱。觉得钱财攒得差不多的武训,随即找到杨举人商议兴建义学之事。杨举人得知武训的存款后当即对他说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武训先生应该先娶妻生子。谁曾想武训却回答杨举人:乞丐不娶妻生子,修个义学才最无私。光绪帝不但因感念武训的义举,亲赐其名,他还特意赏赐给这位清朝奇丐一件黄马褂穿。题外话:武训的故事让编者联想到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便是通过蹬三轮挣钱,资助大学生的:白芳礼。两位可敬老人理应被后世之人世代敬仰。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