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全球最新:湘军为什么牛气?

时间:2023-04-08 10:59:2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清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环顾四野,清王朝竟然没有一支军队能与之抗衡,曾经问鼎中原依仗的八旗军长期养尊处优,地方绿营兵纪律松弛,根本没有战斗力。

清政府不得已之下,开始允许地方招募乡勇,兴办团练,曾国藩创办的湘军趁势崛起,一路高歌,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部队。

那么,湘军为什么这么牛气呢?


(相关资料图)

曾国藩是立志要成为圣人的,有着"为万世开太平",建立不世之功的理想。

但他是一介儒生,此前根本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更别说白手起家创建一支军队了,所以,他在创立湘军时可谓殚精竭虑、用心良苦。

设计湘军团队,曾国藩是经过一番"反思"的,这个"反思"就是字面意思--反向思考,他首先想的是,"为什么绿营兵没有战斗力"。

第一,清代军队施行"低饷制"。

这与文官的"薄俸制"一样,都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财政制度。

从皇帝的视角看,低饷薄俸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经费,是件好事儿,但这是典型的占小便宜吃大亏。

绿营兵平均每月收入白银不到二两,按今天的币值连一千块钱都不到,而且那时妇女没有工作,这些钱要养活一家子。

这就导致士兵普遍都有第二职业,一边当兵,一边种地、杀猪、修脚、开茶馆……甚至军队训练的时候雇人顶替自己。

士兵做小买卖,军官们则玩儿大的。军官普遍动用军事装备经商赚钱,将战船租给商人贩运大米,把军事用地租给地方作经营用地,甚至用军舰为走私鸦片保驾护航,以此收受贿赂。

这是因为军官的工资也不高,比如绿营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兼政委,官居从一品,每年的法定收入才八十一两,虽然还有八百八十两养廉银,加到一起,也不足千两,根本不能满足他们日常生活和官场应酬的需要。

第二,兵为国有的军事集权。

清代皇帝入主中原,夺了汉人江山,推己及人,生怕汉人将官拥兵自重,所以十分重视兵为国有,而不是兵为将有。

每逢战争,东抽一百,西拨五十,临时组成军队。这样的好处是,将军和士兵之间互相不熟悉,没有私人感情,甚至语言都不通,大家都只听皇帝的。

但坏处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甚至兵不识兵,将不识将,彼此都非常生疏,如同路人,"胜则相忌,败不相救"。

所以曾国藩说,这样的军队,即使"诸葛复起",就是诸葛亮活过来,也是打不了胜仗的。

第三,绿营兵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兵源不好。

中国古代有句俗话,"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当兵的大部分是地方上的地痞流氓,或者游手好闲之人。

这些人"无事则坐领工食,有事则闻风溃散;一有征战,见贼则退,扰民则勇往。"贪生怕死,欺弱怕硬,毫无纪律可言,甚至为祸乡里,比叛军更可怕。

这有点像我们今天"政治建军"思想的早期雏形,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威力在今天是得到了充分证明的。

以上种种,造就了湘军在当时无可替代的主力军地位,也只有这样一只军队能与太平军相对抗。

曾国藩苦心经营了一整年的湘军,一出山就显示出非凡的战斗力,不仅武器装备先进,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更重要的是思想觉悟高,凝聚力强,纪律严明,而这些都得益于曾国藩高明的建军思路。

曾国藩以及当时的有识之士,都十分清楚正规军的弊病所在,所以创建湘军时就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实行厚饷制原则。

湘军士兵每月四两到六两白银,是正规军的三倍左右,也比农民务农收入多三四倍。

高工资解决了士兵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够专心训练,这就为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湘军军官,曾国藩更是采用高薪养廉的政策。湘军中级军官,每月纯收入可达一百五十两,是正规军同级军官的三到六倍。高级军官收入更高。

因为工资高,所以应者云集,"募千人则万人应之,募万人则数万人应之"。

第二个特点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

曾国藩挑选他认识和欣赏的人做营官,营官再去挑选自己信得过的人当统领,这样一层层下去,直到普通士兵。

曾国藩也是基于一种最为朴素的认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湘军的"湘"字也是由此而来,他最初训练的军队,军官和士兵几乎全是湘乡县人。

这样一来,上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而且有选用提拔之恩。本来是公家发给的军饷,但是经过招收自己的军官发到手里,感觉就像是这个军官发给自己的。

这就解决了绿营兵"胜则相忌,败不相救"的问题,形成了曾国藩所说的"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的"死党"。

第三个特点是选人原则的不同。曾国藩选人,叫"选士人领山农"。

"选士人",就是军官要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而不用那些有经验的绿营军官。

因为曾国藩一贯认为,人的精神力量远大于身体的力量,行伍出身的莽夫虽然有一时之勇,但是没有坚定不移的信仰。

曾国藩要建立的就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部队。在可以考证的湘军179名将领中,书生出身的达104名。

"领山农",就是招收的兵卒"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

曾国藩招兵有一个原则,绝对不收当过兵的人,不收退伍军人,以免把不良习气带到湘军中来。主要收的是纯朴的农民,而且是山农。

中国有句古话,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所以,湘军士兵都很朴素,一个个能吃苦,只讲实际,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此外,湘军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重视政治教育。

湘军的对手太平军是一支有宗教信仰的军队,虽然战事倥偬,但他们坚持每天早晚敬拜上帝,每七天举行一次计集体礼拜,还定期将军队召集一起训话,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有信仰才有战斗力,虽然当时并没有这样的观念,但这与曾国藩重视精神力量十分相似。在湘军之前,中国的正规军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说的。

曾国藩把军队的训练,分成了"训"和"练"两部分。"训"是"训话",也就是政治教育;"练"才是练习军事技术。

他每逢三日、八日,就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严明军纪,不得扰民。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