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朱元璋要给儿子们封藩,一人预见将来会出内乱,劝阻未果后遭杀害

时间:2023-04-06 15:50:2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导读:朱元璋要给儿子们封藩,一人预见将来会出内乱,劝阻未果后遭杀害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同时立年仅13岁的长子朱标为太子,为保江山稳固,早早确立了继承人,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同时他也给已经出生的9个儿子封藩,个个封为亲王,只待他们长大成人,然后去自己的封地就藩,为大明江山守卫一方国土。

朱元璋第一次封藩的9个儿子分别是次子朱樉封为秦王、三子朱棡(gāng)封为晋王、 四子朱棣封为燕王、五子朱橚封为吴王(后因朱元璋觉得不适合在吴地设藩,改封其为"周王",封地改为开封)、六子朱桢封为楚王、七子朱榑封为齐王、八子朱梓封为潭王、九子朱杞封为赵王。

朱元璋给这些儿子的封地都是战略要地,其中最早就藩的是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分别在洪武十一年,其次是四子朱棣,就藩时间是洪武十三年,等到其他儿子也都就藩后,朱元璋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到了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去世,四子朱棣成了诸王之首,军事实力还最强。

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开始大肆杀戮开国功臣,开国功臣对朱家统治的威胁很容易解决,但是自家内部的问题就不太好解决了,因为他不能用同样的手段对付自己的儿子,朱棣成了诸王之首后,朱元璋最担心的也是他,以至于在病危之前把自己的女婿梅殷叫到身边,说了一句"燕王不可不虑"。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那就是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建文帝立即采取了削藩的策略,结果激怒了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朱棣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最后成功从自己侄子手上夺来皇位,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这个局面不是朱元璋想看到的,朱元璋晚年最为担心的事也终于还是发生了。

其实靖难之役的发生,早在朱元璋下定主意设藩时就埋下了隐患,但他被感性思维左右,认为情亲大于一切,只要自己严格要求儿子,并不断的教育他们,各路藩王就会永远效忠于以太子朱标为中心的政权,朱元璋虽然能力超强,但也控制不了所有人事情发展的轨迹,燕王朱棣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一半是他自己的努力,一半是天意。

朱元璋设藩之时没有意识到危害,难道他手下的李善长、刘伯温等谋臣也意识不到吗?当然不是他们不知道设藩的隐患,而是都不敢提,因为有前车之鉴,有一个人就因为建议朱元璋不要设藩而被杀害,此人还只是一个敢于直谏的地方小官,他就是山西平遥儒学训导叶伯巨,这样一来,朝中大臣自然也就不敢再多提半句,只能顺着皇帝的心意。

叶伯巨是元末明初的名人,学识渊博,朱元璋下诏让他到北方宣政教化,但听说朱元璋要给皇子们封藩,就写了一份上疏,其中详细分析了分藩制的缺点,提到明朝封藩时,叶伯巨说"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其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他说的就是后来朱棣起兵的过程,但朱元璋不以为然,反而以"离间皇族亲情"为由,把叶伯巨害死。

倘若朱元璋当时听从叶伯巨的建议,一开始就不设藩,或者不给他的儿子们那么大的权利,亦或是在太子朱标去世时,尤其是次子、三子接连去世后,朱元璋要是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比如在他有生之年就果断撤藩,而不是把问题留给后世,靖难之役也许就不会发生,不过历史不容假设,好在朱棣的能力不逊于朱元璋,他把明朝带向了繁荣。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