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一朝权臣长孙无忌,如何尽心辅佐皇帝,终开创多个盛世?

时间:2023-04-01 13:51:5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这长孙无忌可谓是深得唐太宗的信任。他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从始至终都辅佐在唐太宗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是太宗的肱骨之臣。根据历史记载,长孙无忌出生在一个权贵之家,他的父亲是隋朝时期的右骁卫将军,母亲则是北齐宗室之女。出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孙无忌理应接受良好的教育,奈何在他年幼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家道中落,是由舅父高士廉抚养长大的。或许是寄居在旁人家的缘故,他从小便聪明伶俐,敏感非凡。在年轻的时候,与李世民一见如故,两人形成了布衣之交,甚至后来还结为姻亲关系,使得两人的联系更加密切。


(资料图片)

在李渊率领军队于晋阳起兵之后,稍作思考之后的长孙无忌也决定投奔李渊麾下,由于与李世民的私交甚好,他也自然而然的被归于李世民。从此之后便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凭借着一腔才华逐渐成为了他的心腹大臣,等到天下大局已定,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夺嫡之争。众所周知,李世民不满兄长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也不愿意处处受到弟弟的压制,就想先下手为强,却无奈中途消息走漏。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说之下,最终决定先兄长一步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一举斩杀。就这样李世民成为了李渊膝下唯一的儿子,在这之后不久李世民便被立为太子,长孙无忌也因为有功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在他的辅佐之下,唐太宗开创了贞观盛世,等到晋王李治继位之后,他又继续辅佐在年轻皇帝的身边,为永徽盛世的到来贡献了一份力量。

初随世民,助之登位

在幼年时期,长孙无忌的父亲就去世了,他与母亲妹妹被赶出家门,无奈之下只好投靠舅舅高士廉。他从小便勤奋好学,诸子百家无一不知,并且在机缘巧合之下与当时还是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好。两人相见恨晚,结为知己之交,就连高士廉也觉得李世民一表人才,将来必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业,因此将外甥女嫁给了他。这样一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便成为了郎舅关系,二人来往更加密切。隋朝末年时期,天下百姓不堪受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全国各地都在不断爆发起义战争。李世民认识到时机到了,便劝说父亲和他共同谋利大业。就这样,李渊正式在晋阳起兵反抗隋朝统治,他们率兵进入关中地区,最后建立了唐朝。得知消息之后长孙无忌立马前往长春宫拜见,表达了自己的追随之意,后来便被李渊调到秦王李世民身边。在这之后,他便一直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凭借着突出的功绩成为了天策府中的重要一员。

众所周知,唐朝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的统一天下,这其中离不开秦王李世民的帮助。也正是由于李世民功绩太过突出,直接威胁到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引起了李建成的不安。李建成就收买了齐王李元吉,二人结成联盟关系,多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手下幕僚对此十分害怕,房玄龄就曾经私下对长孙无忌说过,现在两方结怨已久,一旦矛盾爆发不只是针对秦王府的危难,甚至就连国家政局都会受到影响,不如劝说秦王先一步下手早日夺得太子之位。长孙无忌对房玄龄的话十分认可,于是就劝说李世民,奈何李世民始终挂念兄弟之情,因此没有同意长孙无忌等人的意见。

武德九年,李建成再次向李渊进谏谗言,将房玄龄等人逐出了秦王府,使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只剩长孙无忌一人!眼看形势如此危急,长孙无忌再一次向李世民劝说,让他诛杀太子,李世民仍然没有答应。却没想到就在这时,李建成打着反抗突厥入侵的旗号想要抽掉秦王府的精兵悍将,并计划在为士兵践行的时候杀死了李世民。得知消息之后,李世民终于心灰意冷,决定先一步发动兵变,并命令长孙无忌将房玄龄等人召回,共同谋划。正是在这一年,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成功地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之后,李世民便被册立为皇太子,长孙无忌也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后来李渊宣布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便继承了皇位,长孙无忌再次得到加封,担任左武侯大将军一职。

辅佐太宗,颇得重用

公元627年,长孙无忌担任吏部尚书一职,并凭借着劳苦功高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第一位。这长孙无忌的身份也是多变,他既是朝中大臣也是皇亲国戚,因此深得太宗宠幸,甚至能够自由出入其卧室。也是在这一年长孙无忌再次得到了升迁,担任尚书右仆射。由于风头太盛,因此引起了朝中其他人的不满,有人就秘密向皇帝进言说是长孙无忌权势太过,害怕有不臣之心。却没想到唐太宗竟然直接将此奏章拿给了长孙无忌看,随后又召集了朝中大臣,表示自己对长孙无忌的信任。虽然皇帝直接表明了对自己的信任,但是长孙无忌也开始害怕地位过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就开始像越国的范蠡一样主动请求辞去相位。唐太宗原本不同意,在长孙皇后的极力劝说之下才勉强同意。

七年之后,这时的唐太宗已经完全坐稳了皇位,开始对国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他便想到了曾经的功臣长孙无忌,便将他拜为司空。长孙无忌不愿身处高位,因此再次推辞。奈何唐太宗心已决,长孙无忌无奈之下便通过舅舅高士廉再次提出了请求,认为由皇亲国戚担任过高的官职会导致民间有议论。唐太宗仍然没有收回圣旨,并表示自己赐予官职的原因是看这个人的才华。为了让长孙无忌放心,他甚至还亲自写了一篇文章给长孙无忌,文章中道:"在我还是秦王的时候,你就是我的心腹了,在你的帮助之下,我才可以顺利的登上皇位,君临天下。凭借着你的才华,完全可以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迟了。"就这样,长孙无忌再次出任朝中重要官职,这一次再无他人不满。

在唐太宗末年时期,也发生过皇子夺嫡。当时的太子是李承乾,但却由于牵扯到了谋反案中,不久之后便被废除。在经过唐太宗的观察以及长孙无忌等人的推荐之下,最终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长孙无忌担任太子太师。在储君确定之后,唐太宗便开始御驾亲征高勾丽,长孙无忌也陪同在唐太宗身边并代理侍中一职。这长孙无忌虽然是一位文臣,但是他却在行兵打仗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例如就是在围攻安市城的战争中,长孙无忌就率领精兵埋伏在峡谷中,准备绕到敌人背后,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在他的指挥之下,所有的桥梁全部被拆除,使高句丽的援军不能及时到达。在与太宗等人的合作之下,最终迫使敌军投降。

教导高宗,坚持原则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在临终之前,曾经命令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共同辅佐太子。这太子李治本来就凭借着孝闻名天下,在太宗去世之时更是悲痛不已,甚至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哭痛。但国不可一日无君,长孙无忌便劝说李治:"陛下将国家交由您,您怎么只知道哭泣不问国事呢?"就这样,李治迅速赶回长安,继承了皇位,历史上将他称为唐高宗。这时的长孙无忌也凭借着舅舅的身份辅佐在唐高宗身旁,担任太尉一职,深得皇帝信任。

永徽四年,唐高宗命令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一案。而这个时候吴王李恪在民间颇有名声,也在朝中担任要职。长孙无忌便害怕他趁机谋反,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诬告李恪也参与谋反,为高宗除去一患。众所周知,在感情生活上这唐高宗可谓是极为任性,他宠爱父亲的妃子武则天,甚至还想要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他担心其他大臣反对,他便带着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赴宴。长孙无忌生性正直,认为此事颠覆人伦,因此坚决不肯,假装不明白高宗的意思,故左右言他。甚至到后来,武则天的母亲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劝说,长孙无忌仍然拒绝。

宋祁曾经这样赞扬长孙无忌:"无忌与遂良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帝亦宾礼老臣,拱己以听。纲纪设张,此两人维持之也。"在长孙无忌的一生中,他一共辅佐过三代帝王,在宰相的位置上也待了三十多年,实在是有辅佐皇帝之才。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人正直,虽然地位高贵,但却从来没有不轨之心,一心一意为大唐皇室尽忠,为唐朝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我看来,这凌烟阁第一功臣的名号,他确实得之无愧。唐太宗生前一心辅佐太宗,成就贞观盛世,唐太宗去世之后,则安心辅佐高宗李治,最终实现永徽之治,实在是国家栋梁之才啊。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