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魏征苦谏唐太宗拜良相,忠心奉国,始终如一

时间:2023-03-30 12:54:2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魏征在隋末农民起义时追随李密。李密兵败后,魏征随李密一起投奔唐高祖李渊,被任为太子洗马,追随太子李建成。

当时,围绕着皇位继承,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明争暗斗。魏征出于忠心,曾力劝李建成及早下手,但李世民当机立断,抢先采取措施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严辞责备:"你挑拨我兄弟相斗,该怎么说?"当时许多人都替魏征捏一把汗,但他却坦然回答:"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不会有现在的下场。人各为其主,我忠于我的主人李建成,这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曾射中小白(齐桓公)的带钩吗?"对于魏征的直率忠心,李世民十分欣赏.对他不予追究,并任命他为詹事主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魏征为谏议大夫,掌规谏讽喻,侍从顾问。经过大半生的曲折坎坷、四十七岁的魏征到这时才得遇明主,他的杰出的政治才能才得以发挥。从此魏征对唐太宗"深怀国士恩",输诚献策,尽心竭力辅佐,对"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巩固,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贞观之治"中,魏征的重大贡献就是帮助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国方针。

贞观初年,由于连年征战,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各种政治、经济大事总是堆积如山。面对这种局面,唐太宗十分忧虑,他曾担心地对大臣们说:"现在是大乱之后、老百姓恐惧很不容易教化吧!"魏征当即指出:"不是这样,在动乱中遭受过忧愁困苦的老百姓是容易教化的、就好像给饥饿的人做饭,给口渴的人喝水,是不会很费力的。"

宰相封德彝指斥魏征的话是书生之见.不识时务,"从夏、商、周以后,社会风气逐渐奸作虚伪,秦、汉教化没有改变过来,难道是不想改变吗?"

魏征据理反驳:"五帝、三王教化的都是同样的百姓,从前黄帝、颛项、成汤、武王也经过战争,都把国家治好了。若说古人淳朴,后来人渐渐奸诈虚伪、那到今天人们不是都变成鬼了吗?还谈什么治理呢?"

这时魏征作为主谏议大夫,官阶不过五品,竟政当着皇帝的面批驳宰相,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识和胆略。

唐太宗听从了魏征"偃武修文"的意见,几年之后,取得很大成功:全国丰收,逃亡的农民返回家乡,一斗米不过三四钱,一年判死刑的仅二十九人,社会秩序安定。唐太宗非常高兴,对长孙无忌说:"贞观初年,上书的人都主张"人君应当独揽大权,不应交给臣下"。有人说"应该炫耀武力,征讨四夷",只有魏征劝我"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现在果然产生了效果,这都是魏征的功劳。"

魏征辅佐唐太宗,最突出的则是他的进谏。魏征进谏,有他的鲜明特点、首先是直言无隐、犯颜切谏;其次是他的高瞻远瞩,深谋周虑;再次是忠心奉国,始终如一。

由于他的直言无隐,不断遭到攻击,有人告他阿党亲戚;有人诬他谋反,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进行调查,结果查无实据。但温认为魏征的行为有可指责之处。他对太宗说:"魏征身为大臣,不拘形迹,不避嫌疑,心虽无私,也应预戒。"

魏征听说后,谒见太宗说:"臣闻君臣一心,是为体,应该相互信任。若凡事俱存形迹,相互猜疑,实非国家之福。"太宗点头称是。魏征进一步说道:"臣能侍奉陛下,实属三生有幸。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问何以区别良臣和忠臣。魏征答道:"稷契、阜陶,君臣同心,安享尊荣,便是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死国亡,便是忠臣。"太宗点头称善。

在封建帝王中,唐太宗算得上是开明的,能像他那样求谏纳谏的君主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人。

魏征是唐太宗的重要大臣,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忠臣,也正是因为他对唐太亲的忠贞和进谏,才使他屡屡晋升,最后官至宰相。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