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被司马昭誉为张良的钟会,为何会仓促谋反而身死?

时间:2023-03-29 19:55:4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钟会,不仅家世显赫,而且从小就是个远近驰名的神童,不但得到当朝重臣的赏识,连曹丕听说后都要亲自验证真伪;青年时代又成为一代名士,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是曹魏帝国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二十出头又为当权者所看重,成为其重要的谋谟之臣,对曹魏帝国后期的政局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不到四十又被破格任命为征讨蜀国的最高军事首脑,率领十余万大军一举消灭了蜀汉王朝。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人物,却在四十岁的时候因为谋反而死于非命,其悲惨结局令后人唏嘘。

钟会,字子季,太傅钟繇之子,幼年时便有胆识。钟繇,是曹操集团发展时期所一直倚仗的汝颍集团的重要成员,在曹魏政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曾经在曹魏建国之初担任太傅一职。钟繇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大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资料图片)

钟繇曾经带两个儿子见魏文帝曹丕,当时,钟会七岁,哥哥钟毓八岁。钟毓见了曹丕,心中惶恐,汗流满面。曹 丕于是问钟毓,说:""你为什么汗流满面?""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曹丕又问钟会:""你哥哥都流汗,你为什么不流汗呢?""钟会答道:""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令曹丕大为惊奇。

在太学学习的数年间,是钟会学识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他不但博览群书专研名理,对于各种技艺都有广泛的涉猎和研究,加之学习刻苦,很快便成为当时名重一时的青年名士。二十岁时,钟会已经和当时最为著名的青年思想家王弼齐名。

也就在这一年,钟会步入政坛,担任秘书郎一职,正始八年(公元247年),钟会转为尚书郎,第二年被提升为中书侍郎。

不过,就在钟会按部就班地在仕途上稳步前行的时候,一场影响曹魏帝国政治命运的政治纷争也进行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这就是曹爽与司马懿之争。

这种内部争斗的紧张气氛对曹魏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部分官吏分别投靠了不同的阵营,逐渐在朝廷中形 成了立场完全不同的两大派。这种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就连深居家中的钟会母亲张氏都有所察觉。

张氏对曹爽一派放纵不羁、缺乏政治远见的行为不满,曾私下告诉钟 会和钟毓:像曹爽的做法虽然可以取得暂时的安乐,但未必能够长久。在张氏的规劝之下,钟毓、钟会兄弟采取了观望态度,并没有去投靠任何一派政治势力。

后来爆发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将曹爽一党诛杀殆尽。钟会及钟毓兄弟尽管因为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未获司马懿的提拔 和重用,但这哥俩也还能够继续在朝中担任官职。

此时,钟会也才二十六岁。

钟会再次得到当权者的重用,还是嘉平六年(公元 254 年)的事情。

有一次,司马师命令中书令虞松为其撰写一篇奏章,数易其稿之后司马师仍然不太满意,要求虞松继续修改,这让已经自觉江郎才尽的虞松非常为难,正巧此时钟会与虞松见面,发现其面有难色,于是询问。 虞松突然眼前一亮,再也不顾忌自己的面子,立即将奏章之事向钟会作了一个详细的介绍。

钟会看过虞松的奏章之后,仅仅将全文改动了五个字。但就这五个字 的改动,已经让虞松心悦诚服,立即将修改后的奏章呈送给了司马师。 司马师看完奏章,也觉得非常满意,但也发觉这并不是虞松的写作风格,于是好奇地问:""这似乎不是你所做的改动,究竟是何人所为?"" 虞松据实相告,并向司马师推荐这位青年名士。

司马师当即表示:如果钟会果真有非凡的才能,自己定当重用,并派虞松代传自己的口谕召见钟会。

听到司马师召见自己的消息,钟会深知这是得到重用的一个大好时机,于是闭门谢客,精心为这次的会见作准 备。同时他还向虞松打听司马师的擅长之处,以做到知己知彼。 经过十天精心的准备之后,钟会与司马师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会面,两人从早上开始一直交谈到深 夜的二更时分。

司马师对于钟会的才气非常欣赏,在钟会离开之后感叹道:""钟会此人可谓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呀!""

钟会开始追随司马氏兄弟,出谋划策,屡建奇功。

之后司马师在平叛毋丘俭、文钦之后,病逝于许昌,这时不甘受司马氏摆布的曹魏皇室企图利用这个机会夺回权力。曹髦下令由司马师的弟弟司马 昭留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领大军主力返回洛阳。曹髦的目的非常明显,想利用司马师新丧之际夺回兵权。

此时的司马昭尚且在由京城洛阳赶往许昌的途中,一旦大军依照曹髦的旨意返京,情况将顿时发生逆转。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跟随司马师平叛、担任军事参谋的钟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与傅嘏经过商量研究之后,毅然决定不遵从皇帝的命令,并由傅嘏上表,大军主力等待司马昭赶到许昌之后一起回到京城,这样一来,曹髦的如意算盘就彻底落空,不得不被迫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继司马师之后继续控制朝政。

钟会是文官出身,在军队里无任何根基。他的征西大军,是从各军区临时抽调,于半年前组建而成的;邓艾、诸葛绪的军兵,是刚夺过来的。他的下属中,有多少官兵会忠于这个临时统帅?这些军人的父老妻儿都在各自的家乡,有多少人会死心塌地地为钟会卖命?

一句话,在钟会看来,造反是如此轻松和美妙,如此的简单和容易。钟会这个绝顶聪明的人,怎么会如此糊涂?

一个词可以形容他:利令智昏。

凡谋事成事,必须知彼知己,不然必败。

当钟会与大军一起返回洛阳之后,面带得意之色,自觉立下了丰功伟绩,言谈举止之间不禁得意扬扬。一旁的傅嘏看不惯钟会 的这副小人嘴脸,不禁奚落了一句:""你的志向远大,用不着因此而骄傲自满不可一世吧?""

因为协助司马昭继位有功,钟会很快又被升迁为黄门侍郎,封爵为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司马昭曾称赞钟会说:""君真是我的子房。""

司马昭掌权之后,篡位之心日显,此时他与忠于曹魏皇室的势力较量也进入了最后阶段。当时驻守在淮南地区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就是这股势力的代表人物。

为此,司马昭下令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任命诸葛诞为司空,企图以此逼 迫诸葛诞放弃手中的兵权并离开自己的大本营淮南。

当时,钟会的母亲去世,钟会正在服丧。听说司马昭任命诸葛诞为司空的消息之后,立即脱掉丧服找到司马昭并预言诸葛诞一定不会接受这个任命,提醒司马昭这个举措很可能导致诸葛诞举兵谋反。 而当时司马昭对诸葛诞是否会谋反心存侥幸。

其结果正如钟会所预料的那样,司马昭的用意被诸葛诞识破,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诸葛诞在淮南寿春地区举兵谋反。 司马昭挟持皇太后及魏帝曹髦一起发兵征讨诸葛诞。

这时司马昭才猛然想起当初钟会给自己的劝告,心中不免有些后悔,于是不顾钟会尚未完成服丧期就让其跟随大军一起出征。

在这场冲突中,钟会展现了其在军事谋略和指挥方面的杰出智慧,并对协助诸葛诞镇守淮南的东吴大将全怿实施反间计,加速了战争的进程,保证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于是司马昭将钟会提拔为司隶校尉。尽管这个职务并不是大将军府的掾吏,但此时的钟会已经成为司马昭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朝廷大政方针的制订、官员的奖惩这些朝中的事务,都是钟会具体实施和执行的,他已经成为当时曹魏政权中一位权倾朝野的重臣。

此时的钟会也不过是三十多岁。

钟会志得意满,开始骄狂,其低下人品也开始显露,如害死嵇康,模仿堂外甥荀勖笔迹、骗取荀勖母亲钟夫人一口价值百万钱的宝剑,哥哥钟毓病逝,钟会也竟然不闻不问,完全没将自己的哥哥放在心上。

羊祜的婶婶辛宪英对于钟会的飞扬跋扈也是非常不满,后来当她听说钟会即将担任伐蜀主将之时就曾经私下表示:钟会为人处世肆意放纵,为所欲为,恐非久居人下之道,必会有其他的政治野心。

很多人也对钟会不满,开始与钟会争权,并在司马昭面前说钟会的坏话。司马昭对钟会的态度也开始产生变化。

对于深谙官场之道的钟会而言,种种迹象已经让他有所察觉,四面楚歌的现状让他惊恐不已。只不过由于时机尚未成熟,钟会只能默默地等待一个时机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在钟会焦急的等待中,机会终于不期而至了。这就是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爆发的司马昭伐蜀之战。

公元262年,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筹备伐蜀。公元263年,率十余万大军,继邓艾、诸葛绪之后,作为伐蜀的第二梯队,经子午谷、褒斜谷、傥骆谷三路进入汉中。该年十月,邓艾占领成都,钟会吞并诸葛绪的部队,接受姜维投降,向成都推进。

蜀国灭亡后,钟会与姜维密谋叛魏。这是二人互相利用,一拍即合;钟会想利用姜维在蜀国的声望与关系,辅佐他割据西蜀,姜维则想促钟会叛魏而行其兴复蜀汉之计。

公元264年正月十五日,钟会率大军进入成都。""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名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于是便召集诸将以郭太后有遗诏令征讨司马昭为名,召集诸将宣布此事,不从者欲尽杀之。

钟会手里,有没有郭太后的遗诏,谁也说不清楚。我认为,大半是没有的。倒是钟会自己的一句话道出了天机。

钟会在接近成都的时候,收到了司马昭的来信,读信后大吃一惊,对左右亲信说:""但取邓艾,相国(指司马昭)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钟会的这句话,道出了他的""司马昭之心"":谋反夺天下,或割据称王。

这说明钟会的起兵,是他个人野心膨胀的结果。但由于事不机密,计谋泄漏,诸将起而反抗,钟会、姜维都在乱军中被杀死。

钟会死后,无论在朝中,还是在他原来的部队里,都没有株连什么人,说明他和姜维及几个亲信单干,并没有什么内应、盟友之类。就是姜维,认识也不过两个月。

做个房子,也得画张草图,准备一点砖头瓦块。造反这样复杂而危险的干活,怎么会没有组织架构和组织计划?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