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臣子给皇帝下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_天天观察

时间:2023-03-26 13:04:3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影视剧中只要涉及到古代,不管哪个朝代,上朝的时候,臣子见到皇帝,莫不战战兢兢,汗出如浆,乃至于三拜九叩,臣子见皇帝就要下跪、磕头,好像自来有之,然而……

一:皇帝给臣子下跪

战国,魏国远道而来的范雎第一回见到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就跪而请曰:


(资料图)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秦昭襄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寡人

所谓"跪而请曰",后人就解释为跪着请求,可这里的问题是,秦昭襄王是君,于秦国而言,就是后世所谓的皇帝;

范雎是臣,确切的说,此时还不是臣,只是山东来的一个士子,秦昭襄王就能向他跪着请求,难道秦昭襄王就如此礼贤下士,甚至都到了不顾体面,不顾君臣之分的地步。

如果是,范雎得有多么恐慌啊,但是,面对秦昭襄王如此大礼,范雎却毫不在乎,避而不答,唯唯,唯唯者三,乃至于秦昭襄王再三跪请,死活不放,范雎一看,不说点啥实在过不了关,于是呢,才啰里啰嗦说了一大通。

说的秦昭襄王心悦诚服,于是,君臣欢会,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俩人你跪一个,我跪一个,实在热闹的不得了。

至于君臣二人说了点什么?谁管他呢,这里的问题是,君跪臣,臣也没当多大的事,臣跪君,君还得还礼,皇帝还得给臣子下跪,为什么,世界颠倒了?

当然不是,究其原因,则完全是一件家具惹得祸啊!

秦跽坐陶俑(图片来自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

到底什么家具呢,说出来大家都认识,而且生活中也离不开,它就是鼎鼎有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凳子。

凳子居然跟皇帝给臣子下跪有关,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二:关于身高的困惑

上古,即先秦两汉以前,人们普遍个子不高,秦制:六尺以上就算是成年。秦国如此规定,汉又沿袭秦制,所以,成年的身高应该比六尺高不了多少。

六尺究竟有多高,现在,一尺大约30公分,六尺就是一米八,实在是很高了,但秦汉时期可不能这么算,古尺,一尺只在23公分左右,六尺也就是一米三、四上下,一米三、四的人就算是成年,古人的平均身高到底有多少已经可想而知。

正因为普遍个头不高,所以用不着什么高脚凳,家里常用的家具都比较矮,反映到坐具上,流行的是塌,类似于日本的榻榻米,家里但凡来客,脱了鞋就上炕,都跪坐在榻上,具体姿势是:

双膝着地,屁股坐在脚后跟上,称之为"跽坐"。

在这种坐姿下,挺直腰板,屁股离开脚后跟,就称之为"跪",虽然从表面上看,跟后世的跪法形式相同,但意义可是大不一样的。

常年战火,礼仪失传,朝会混乱

倘若双方谈的比较投机,则会配上头部或者手部的动作,成了所谓的作揖、稽首、顿首,就成了"拜",但这种"拜",只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并没有什么着意区分尊卑的意思,皇帝给臣子下跪就这么来了。

所谓:大臣召见,跪久则膝痛,膝间必以厚棉裹之。

至此,历经千年时光,到了元明时期,臣子终于给皇帝下跪了,没有办法,古人就是这么聪明,臣子给皇帝下跪成为一种常态,造成的结果是:

繁拜跪之仪以挫其气节,而士大夫之才窘矣。

皇帝一家独大的愿望终于实现,但臣子,逐渐丢失气节,越来越像个奴才了。

文/斯文卿相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宋史》、《元史》、《明史》、《拟免跪拜诏》等

从这个层面讲,范雎见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向范雎跪拜,皇帝给臣子下跪,并不是什么不顾体面,放下君臣之分,而是,出于对范雎的尊重,范雎向秦昭襄王回拜,也不是什么后世所谓的尊卑,而是回礼。

在上古典籍中,君臣之间这样你跪我,我跪你的例子还很多,不过是普通的社交礼仪,不能做过多的解读。

这种礼仪反应到朝堂之上,朝堂上不摆榻,君臣就席地而坐,充其量铺个毯子,这时候君臣议事,你拜一下我,我拜一下你很正常,仅从礼仪上讲,此时君臣相等,互相尊重,实在融洽的不得了。

到了汉朝,由于常年战火,礼仪失传,刘邦打下天下,第一次朝会的时候,大臣们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还有喝了酒乱耍酒疯的,实在混乱的不得了,此情此景,让刘邦非常头疼。头疼怎么办?

稍微皱了下眉头,便立刻叫秦末大儒叔孙通看到 ,立刻出来主动请缨,向刘邦请求,制定一套适合上朝的礼仪,刘邦欣然答应,于是,叔孙通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刘邦: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在沿袭秦俗的基础上,选用了一些古礼,再揉入"君尊臣卑"的思想,制定了一套合乎上朝的礼仪。礼仪制定好之后,让大臣们努力学会。

再上朝的时候,大臣们就有模有样,让刘邦开心的感慨: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终于知道皇帝有多么尊贵了。

繁琐的朝仪让刘邦都感到开心,那么,这时候皇帝给臣子下跪,改成臣子给皇帝下跪了吗?当然没有,还早着呢。

三:可以分出尊卑的叉手礼

汉朝的个子还是不高,高脚凳依旧没有出现,家里用的还是榻,家具条件不改善,大臣们怎么肯先主动给皇帝下跪?

汉延秦制,虽然已经改朝换代,但古人的生活习俗没多大变化,因此,礼仪上也只是稍作修改,并不是颠覆性的改变。

叔孙通在朝仪中加入"君尊臣卑"的思想,虽然被宋朝的司马光等人批判为:

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粃,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

认为他只是为了巴结皇上,并没有学会古礼的精华,而是继承了古礼的糟糠,批判的如此不堪,但叔孙通的改变也仅仅是:

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皇帝和诸侯百官

皇帝以及诸侯百官,还是跪坐在殿上,但诸侯百官需要俯下身子,低下脑袋, 给皇帝上寿的时候,需要按照地位尊卑依次起来。

一个"坐殿上皆伏抑首",臣子们还是坐,但需要俯下身子,以示跟皇帝尊卑有别,司马光为此,很看不起叔孙通,然而,叔孙通也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完全丧失了读书人的骨气。

大臣们对皇帝如此尊重,皇帝呢,也不能无动于衷,还是沿用古法,大臣给皇帝行礼的时候,皇帝也需要给大臣回礼,也就是秦昭襄王的你拜我,我拜你,但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级别有所不同,怎么个不同法?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