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全球快看点丨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接管大权,他能率领蜀汉大军打下中原吗?

时间:2023-03-24 20:03:5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自刘备等老一批将领去世后,蜀汉军中,军事能力最强者,非诸葛亮莫属。而若是说诸葛亮之后,谁的军事能力最强,那这个人必须得是魏延了。作为刘备亲手提拔起来的名将,魏延的超强的军事能力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因如此,在北伐期间,诸葛亮一直比较看重、包容魏延。那么如果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接管了大权,他是否能够创造奇迹,打下中原,完成北伐大业呢?

魏延出色的军事能力我们不过多赘述,我们主要来看看在诸葛亮去世前后发生的三件小事,从这三件小事中,我们可以明白魏延到底能不能打下中原。诸葛亮对魏延是非常看重的,虽然魏延这个人脾气不好,比较高傲,和同僚的关系不咋地,但是诸葛亮还是非常包容的,并没有因为魏延的这些小毛病就看轻魏延,如果不是诸葛亮临终安排出人意料,那么我们基本看不出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因为在此之前,诸葛亮是非常信任看重魏延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国志》: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去世前,曾秘密召集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准备安排身后事。从诸葛亮召集的这些人手来看,我们能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点:杨仪、费祎、姜维都来了,作为军中二号人物的魏延却没来,这不由得让人认为诸葛亮对魏延是有看法的,虽然表面上诸葛亮看重包容魏延,但他并没有真正的接纳魏延,真正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他是把魏延给排除到圈子之外的!而且从诸葛亮的具体安排来看,他对魏延的意见可谓是非常的大!

在此之前,魏延表现的军事能力非常出色,深受诸葛亮信任与重用,结果在诸葛亮去世之前,他并没有安排魏延任何重要任务,并没有把军队大权交给魏延,反而是让魏延去断后,远离中军,这不就是把魏延调离大军,避免魏延夺权吗?最关键是诸葛亮的最后一句话:"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不用管他,你们自己先带军队走"。不听军令是多么大的罪过,但是诸葛亮却下令,不准去理会魏延,不管魏延听不听令,大家都别理他,自己赶快撤走。不知道大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这么一种感觉,那就是诸葛亮是彻底放弃了魏延,仿佛魏延就不是蜀汉的人一样!你敢相信,作为蜀汉军中第二人,诸葛亮竟然是如此的不信任魏延。

综合诸葛亮的临终安排来看,基本可以断定,他之所以不愿意把军队大权交给魏延,实际上就是怕魏延坚持去和司马懿作战,而诸葛亮认为魏延的军事能力不如司马懿,打不赢司马懿,所以他才把大权交给杨仪,让杨仪领军回去,并让大家不要去管魏延听不听令。按照诸葛亮的这种看法,魏延打不赢司马懿,自然是不可能打下中原的。

诸葛亮的临终安排,把魏延这个二号人物给排挤在外了,魏延自然是非常不满的。而且诸葛亮明知魏延和杨仪的关系是水火不容,却坚持把军队大权交给杨仪,这更加使得魏延不满,最终引起了魏延的反击:出兵进攻杨仪!

魏延见杨仪率领大军徐徐撤退,十分愤怒,于是率领军队日夜兼程赶到了杨仪前面,烧毁栈道,拦截杨仪。于此同时,魏延和杨仪都上书刘禅,声言对方造反。面对这种情况,刘禅只能找身边的朝臣询问意见,结果大家一致认为魏延在说假话,杨仪没错。

《三国志》: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从朝中众人的态度来看,面对两份不同的文件,大家都愿意相信杨仪,竟然没有人能愿意相信魏延,可见魏延和同僚的关系处得有多差!如此糟糕的人际关系,非常不正常,如果魏延真的接管了大权,那背后掣肘之人会有多少,真是不敢想象!以魏延的人际关系来看,即便他成功的接管了大权,也会有很多人暗中对他不满,这将非常不利于北伐工作的开展。

原来诸葛亮当政期间,有他在中间斡旋,虽然很多人不满魏延,但碍于诸葛亮的颜面,不敢和魏延翻脸,所以魏延能够全心全意地作战,不用操心身后之事。但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再也没有人罩着魏延了,那落井下石之人绝不会少,魏延将面对众人明里暗里的攻击,最终疲于应付,哪有精力去全力北伐,拿下中原?

就算皇帝刘禅出面,为魏延摆平众人,那等魏延率军北伐之后,某些人在粮草上稍微动一动手脚,那就够魏延受的了,稍不小心,魏延就有可能因粮草不济而退兵。诸葛亮在世时,都有人敢在背后动手脚,更何况诸葛亮已经去世了,魏延哪来那么大的威慑力?

魏延起兵进攻杨仪,想要夺回大军的控制权,而杨仪作为诸葛亮的指定人,又是魏延的仇人,自然是不可能轻易放权的,于是杨仪派出了王平去迎战魏延。最终的战果是魏延落败,逃往汉中,被马岱率人擒杀。很多人看到魏延的最终结局估计会非常好奇,魏延不是号称诸葛亮之下第一人吗,为何会被王平给击败呢?难不成王平的军事能力还要远超魏延?实际上,魏延之所以快速落败,完全就是他自己的原因!

《三国志》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

魏延派兵进攻杨仪,杨仪则派出王平,原本以为会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厮杀,结果到头来却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场面。魏延的先锋部队竟然被王平给劝散了。魏延也是统兵多年之人了,治军有方,什么样的情况下,一支先锋部队会被别人劝服,不战而散?到底是魏延的统兵能力有水分还是王平的军事能力太强,吓得众人不敢应战,我想这两个都并非是真实原因,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魏延不得人心!

虽然史书上说魏延善养士卒,但他在退兵这一件事情上,确实是做的不地道!诸葛亮虽然去世,但是人家是有遗书安排军队事务的,很显然,诸葛亮的这份安排早已经公之于众了,大家都知道,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杨仪退兵本身就是诸葛亮的安排,是正常的军事行动,倒是魏延进攻杨仪之举动,有谋逆作乱之嫌。正因为大家都不认同魏延的这种做法,所以当王平怒斥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造反"时,众人才选择了做鸟兽散,没有做出抵抗。

很多事情,只要有了一个苗头,有了带头者,接下来就会出现雪崩般的效应。史书中没有记载魏延是否和王平有过对战,所以本文认为,真实的情况很有可能是魏延的先头部队溃散以后,消息传到了他的主力这边,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想法,都蠢蠢欲动,最终全部逃散,没人愿意跟随魏延做谋逆之举。大军溃散,魏延自然是不敌杨仪的,于是魏延只能带领手下撤退回汉中,而我们从"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这句话就可以看到,当时的魏延是有多么的落魄。

从魏延被击败这件事情可以看到,魏延此时在军中也是不得人心的,虽然他苦心经营数十年,但到头来,真正愿意跟着他的人只不过只有数人,令人惭愧。随便换个人,哪怕养几个死士,手下也不可能只有几个人吧?也亏得魏延还当了这么多年的将军,这种惨状,说一句众叛亲离毫不为过。以魏延的这种魄力,连手下人都搞不定,没几个心腹之人,还怎么去和别人斗?就算他成功的接管了大权,又怎么斗得过其他对手?更别说北伐了。

综合诸葛亮去世前后发生的三件事情来看,上司诸葛亮不看好魏延,把魏延排挤在核心层外;同僚不看好魏延,面对造反的指控,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他说话,都站在对手的阵营;属下不看好魏延,不听主帅命令,抛弃主帅做鸟兽散,可以说,魏延简直就是一个被众人嫌弃之人!以魏延的这种政治能力、人际关系,他怎么可能牢牢地掌掌控住蜀汉大权?

就算魏延接管了权力,背后反对之人也会想方设法把他给拉下来,而一旦把魏延给拉下来,魏延的好日子就算是到头了,众人肯定是不可能允许魏延再去掌兵的,做得狠得甚至会直接痛下杀手,处死魏延,就算手下留情,那么魏延也会就此淡出大众视野,不可能再参与北伐了。所以总的来说,即便魏延掌权,他也不可能拿下中原,因为蜀汉内部有非常多的人不满魏延,盼望着收拾魏延!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