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为什么有的人会说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呢 环球新视野

时间:2023-03-19 14:50:0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为了避免重蹈前朝的覆辙,而采取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导致中华文明的转向,最终也导致部分中华文明和自身的毁灭,如果以这点定义为历史罪人的话,历史上有名的帝王都是。

秦始皇终结周朝的分封制,采纳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大权独揽,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也终结了中国的诸侯文化。

汉武帝有感于秦以法家思想治国的残暴,开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终结了中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中华文明走向了单一思想的发展时期,诸子百家绝迹。


【资料图】

西晋八王之乱开启自相残杀、窝里横的争权方式,让华北地区陆沉,陷入五胡乱华,差点断送中华文明。

唐太宗偷窥史家实录,加以修改粉饰本朝、美化自我,使得以后历史再无真实可言。而为什么有的人会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呢?

我们不知道这个问题从何而来?是说他"杯酒释兵权"?还是不去北上收复失地?还是"重文抑武"让国家失去战斗力?当然要说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有点言过其实吧?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并没有向其他帝王一样杀害功臣,而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就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堪称宽和之典范再者,历史上如果某位大臣"篡夺"皇位后,一般都会对老东家进行残忍的打压和杀害,而赵匡胤却深感愧疚,并赐柴家"丹书铁券"免死金牌,这是等于给自己上了个"紧箍咒"。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赵匡胤并不是个暴君。

尽管赵匡胤通过不太光明的手段实现了改革换代,在位期间的个别为政举措也颇受争议,比如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兵权,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有宋一代军队战斗力低下,处处被动挨打,以至于南宋灭亡前军队一路溃败,崖山一战十万军民殉国。但是只要稍稍了解唐末五代这一段历史的人就应该明白赵匡胤这么做其实并没有错。

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对武将的不信任也让赵匡胤过分倚重文官,由此又出现了贯穿两宋的"重文抑武",文官得到广泛重用,后人大都通过"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理由,认定"重文抑武"起于赵匡胤。

赵匡胤鉴于前朝藩镇割据、武将祸乱朝政的教训,制定重文轻武、强干弱支的政策,导致国家武力不济、尚武精神尽失、民族血性全无的局面,不但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且不得不以岁币贿赂辽国、金国求和平,甚至连小小的西夏也敢欺负北宋,最终酿成靖康之耻、崖山惨败的发生,中华大地全部沦落于异族。在这点上,赵匡胤确实是历史罪人。

实际上这是很片面的,建隆时期,赵匡胤对文官武将采取的是互相制衡的方式,文官真正得到广泛重用的要起于宋真宗时期。只不过在赵匡胤眼里,文官相对武将来说所产生的威胁要小的很多,因此,太祖时期文官地位已经普遍比唐中后期至五代十国要高很多。

北宋的禁军都是在全国各地经过精挑细选的精壮之士,可谓北宋军队的精锐和主力,但是赵匡胤对禁军的分配显然是不均的,约半数的禁军驻守在京城及附近,余下半数分戍边境及内地若干重镇,造成京师兵力过盛而边境兵力匮乏,禁军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一则习于劳苦免于怠惰,二则因统帅并不随地易防,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如此频繁更换驻地,再加上军队统帅随意调动,其危害性是很大的,从后来北宋对西夏和辽国的作战中处处被动挨打就可以看出,这种军制其害无穷。

但如果仅仅以此就把赵匡胤当做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就显然是冤枉了他,他的改革措施,完全是为了巩固王朝着想,北宋能成为中央集权王朝,牢牢将军权、政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上,三百年来从未发生过将领叛乱,权臣擅权,这都要亏了赵匡胤的改革。至于之后的北宋在面对西夏、辽金,南宋在面对西夏、金蒙时候处处被动挨打,这完全是皇帝个人能力问题,而不能将两宋之亡全部归罪于赵匡胤。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