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明代武将的灭亡之路——蓝玉案始末

时间:2023-03-18 14:54:1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提起"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抢"的明太祖朱元璋,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他少年贫穷,中年发家,最后灵活组排上王者的事迹,而是会想起他的一大特性--杀功臣。


【资料图】

(朱元璋画像)

根据史书的不完全统计,朱元璋做皇帝的31年里,因为诛杀功臣而导致的人员死亡大概有15万人左右。

这也就是说,朱元璋每天都要杀至少13个人。

朱元璋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明代杀人机器。"

这群嗷嗷待宰的小老弟里,蓝玉这个名字不得不提。

(蓝玉雕像)

他是明朝的开国将领,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一生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官拜大将军。

就是这样一个在明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却在一夜之间被朱元璋下令处死--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蓝玉案"。

而因为蓝玉案而牵连致死的人,足有一万五千人。

而想彻彻底底地了解"蓝玉案"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要先认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的儿子--太子朱标。

(朱标画像)

因为蓝玉的死亡和太子朱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想要了解"蓝玉案",必须先了解朱标。

朱元璋儿子众多,但最根正苗红,最受朱元璋喜欢的,还是太子朱标。

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朱标的出身优越。

他是朱元璋的正牌妻子马皇后所生,是嫡子,也是嫡长子。

嫡长子,历朝历代都是"拳打敬老院,脚踢幼儿园"的角色,尊贵和正统性是别的皇子不能比拟的。

其二,则是因为朱标本身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朱元璋的肯定。

教育朱标的老师是明代著名大文学家宋濂,这就相当于朱标是在明朝的清华北大毕业的,学习成绩好,受到的教育也十分良好。

朱元璋喜欢朱标到什么程度?在朱元璋尚未称帝,只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吴王"时,他就已经确立朱标为世子,之后的二十七年里,朱元璋从来也没想过要换人。

他坚定的把朱标当成是自己身死之后的接班人。

朱元璋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没有人可以威胁到朱允炆未来的统治,包括蓝玉。

(朱棣画像)

讽刺的是,这个被朱元璋视为政权和皇权威胁的蓝玉,在很多年以前曾经和朱标太子发生过一次简短的谈话。蓝玉告诉朱标,自己曾经监视过北京的燕王(朱棣),蓝玉觉得他有狼子野心,绝对不是一般的人,未来可能会起兵造反,希望太子可以铲除燕王。

说者有心,听者却无意。宽仁的朱标没有怀疑燕王,对蓝玉的谏言一笑置之。

而很多年之后,把朱允炆从皇帝大位上拉下来的人,正是燕王(朱棣)。

光有宋濂一个人教导朱标还不够,朱元璋把"明朝文武天团"全部安排给了朱标当作老师。

我们来看一份朱元璋在位时一些官员的任职和兼职情况:

左丞相李善长兼职太子少师--主要负责朱标的布局谋略的课程。

右丞相徐达兼职太子少傅--主要负责朱标的领兵打仗的课程。

(宋濂画像)

鄂国公常遇春兼职太子少保--主要负责朱标的骑马射箭的课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把常遇春的女儿和朱标指腹为婚,所以常遇春还是朱标的老丈人。

除了这三位明朝一等一的行业人才,朱元璋还为朱标配备了当时最强的"武将集团"。

所谓"武将集团",就是朱元璋把当时明王朝最优秀最有能力的一波军事将领,都直接或者间接的介绍引荐给了朱标。

朱元璋是什么意思?他已经将当时明朝最一流的人才全部交给朱标,通过政治联姻,或者师徒关系牢牢地绑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等未来朱标即位之后,这些人一可以保护朱标的皇位不受动摇,二可以为朱标所用。

而"武将集团"中的领导者和佼佼者,正是蓝玉。

蓝玉刚刚从军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在朱元璋手下做事,他甚至连朱元璋一面都没见过。因为在元末,朱元璋刚刚起义时,他底下的能人实在太多,蓝玉根本排不上号。

但由于他是大将军常遇春妻子的弟弟的关系,所以一直在常遇春手下做事。

(常遇春画像)

常遇春对这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舅子并没有太多关照,但这位小舅子在姐夫面前表现却十分亮眼。他素有谋略,打起仗来不要命,堪称明朝的"拼命三郎"。

但没有办法,他太年轻了,在军中表现虽然很好,但是无法树立起威望。究其原因,还是和他同时期的名将实在是太多了。

擅长守城的朱文正--以四万敌六十万,被围困八十五天而不败。

勇猛善战的姐夫常遇春--大战九华山,大破陈友谅,建立起旷世功勋。

冷静沉着的汤和--平定福建,打败方国珍,清除沿海匪患。

这些元末名将的功勋都太耀眼了。而只有一些小功小胜的蓝玉又太过不起眼了。

这也就是:不是你不优秀,而是别人比你更优秀。

但这不代表蓝玉没有办法在明朝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属于他的机会,还没有到来。

而为了这个机会,蓝玉等待了整整十年。

这十年里,他不停地更换着领导。他跟随傅友德出征四川,跟随徐达出征北元,跟随沐英一起讨伐西藩。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