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每日视讯:“汉初三杰”中,韩信被灭族萧何屡受摧辱,为何只有张良安然无事

时间:2023-03-18 08:47:5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文/格瓦拉同志

汉高帝刘邦起于草莽之中,他之所以能夺取天下、建立汉朝,与一大批英雄豪杰的辅佐密不可分,其中作用最重要的,莫过于"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其中,张良本是韩国贵族,曾在秦末担任韩王成的相国,在主君被项羽残杀后,改而投奔刘邦。在此后的4年时间里,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帮刘邦消灭项羽、统一天下,立下赫赫功绩。


(资料图片)

张良是刘邦身边最受倚重的谋士

汉朝建立后,刘邦为了维护江山的稳固,便开始猜忌、杀害功臣。就"汉初三杰"而论,韩信最终被灭族,萧何则一再遭受摧辱,反倒是张良始终获得刘邦、吕后的尊崇,最后得以善终。那么问题来了,张良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以至于能避免落得跟韩信、萧何同样的下场。笔者不揣冒昧,认为原因大概包括以下三点:

其一,张良不掌实权、不结党,对刘邦不形成任何威胁。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一旦某位臣子权力过大,那么他将很快处在一种极度危险的境地中,等待他的要么是杀身之祸,要么是被帝王千方百计地整治,直到他丧失权力或死亡。就张良来论,他只是刘邦身边的谋士,虽然立下过不小的功劳,但却没有任何实权,并且跟所有人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样的人物,刘邦用起来放心。

韩信战功赫赫,最终反被刘邦灭族

反观韩信、萧何则不然,韩信尽掌汉朝军权、功绩赫赫,一度还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所以即使被软禁在朝后,依然令刘邦忌惮、畏惧不已;萧何则长期留守京师,尽掌财权、人事权,一旦于皇帝在外作战时反叛,刘邦将失去存身之地。正因如此,韩信被灭族、萧何屡受整治,归根结底还是他们手中的权力太大,让刘邦心生畏惧。

其二,张良不争功、谦退自抑,让刘邦很感动。汉朝建立后,由于刘邦封赏不及时,所以功臣们便经常在宴会上争功,以至于狂呼乱叫、拔剑击柱,实在是无奇不有,让刘邦甚是头疼("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见《史记·卷九十九》)。然而,有运筹帷幄之功的张良却从未争论过功劳,无论在何种场合下,都表现出一副平淡如水的姿态。

刘邦对张良既感动又钦佩

等到正式册封功臣时,刘邦给张良开出一张"空白支票",要求他在齐地拥有三万户的都市中,随意挑选一个作为封地。然而张良对此却予以婉拒,并以自己功劳甚微为由,请求将他册封到只有几千户的小城-留。刘邦苦劝无果,便只好在大大地褒奖张良一番后,将他封在留(详情见《史记·卷五十五》)。经此一事,刘邦对张良的高风亮节既感动又钦佩。

其三,功成身退,绝少参与政事,让刘邦很放心。汉朝刚刚建立,张良便以体弱多病为由退休,此后便闭门不出,专心修道养精,学习辟谷之术。此时的张良,地位已由"帝者师"退居为"帝者宾",并遵循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非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出来帮朝廷做事,而一旦事情结束,便马上回家闭门静养。如此一位进退有据、不恋权位的大功臣,刘邦焉能不放心?

萧何劳苦功高,却一再遭受折辱

反观韩信、萧何则不然。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在被降封为淮阴侯后,因为郁郁不得志,竟开始暗中勾结代相陈豨,准备跟他一同谋反。萧何则自始至终都担任相国,不仅权力极大,而且于刘邦在外作战期间,继续承担着留守重任,如果他起兵反叛,后果不堪设想。正因如此,韩信最后落得被灭族的下场,而萧何一再受到刘邦的摧辱,归根结底还是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张良居功不傲、功成身退,得以寿终正寝

正因为以上三点原因,使得张良成功地全身而退,没有落得跟韩信、萧何一样的下场,由此可见他的聪明睿智。据正史记载,张良最后一次为刘邦效力,是在进攻反王韩信(即韩王信,非"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时,为他出奇计攻取马邑城,此后便再没有关于他"出山"的记载。

吕后对张良甚是尊崇

刘邦驾崩后,惠帝刘盈即位,而实际掌管朝政的则是太后吕雉。因为张良当年曾为吕雉设计稳固刘盈的太子之位,所以吕太后掌权后对他甚是优待,并亲自劝说其放弃辟谷,重食人间烟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留侯不得已,彊听而食。"见《史记·卷五十五》)。高后二年(前189年),年逾60岁的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属于他的传奇人生就此落幕。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