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全球快资讯丨晚清“丁戊奇荒”到底多可怕?家人去世不敢哭,怕被人发现当食物

时间:2023-03-17 20:04:2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1875年,年仅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登基,成为光绪帝,与此同时,中国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干旱迹象,整整一年,都没下过几场雨,不过这里的农民们早就习惯了隔三差五出现的旱灾,其实在古代中国,几乎每隔10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大旱灾,除了等待天降甘霖,农民们别无他法。


(资料图)

一时之间,田园荒芜,饿殍满地,白骨盈野,惨叫声、呼救声不绝于耳,最可怕的是,当人们吃完树皮草根以后,便出现了"人至相食"的场景,当年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看到这个场景以后,直呼:"此乃二百余年未有之灾!"它便是"丁戊奇荒"(1877年为丁丑年,1878为戊寅年)。

一时之间,田园荒芜,饿殍满地,白骨盈野,惨叫声、呼救声不绝于耳,最可怕的是,当人们吃完树皮草根以后,便出现了"人至相食"的场景,当年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看到这个场景以后,直呼:"此乃二百余年未有之灾!"它便是"丁戊奇荒"(1877年为丁丑年,1878为戊寅年)。

上文中提到,我国以前经常会出现旱灾,老百姓们已经习以为常,而国家自然也提前做好了准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完善的仓储制度和粮食储备,就是为了应对各种天灾,清政府自然也不例外。

根据资料显示,截止1830年,全国粮仓储备为1400万石,然而当时的最低标准应该是3200万石,也就是缺了1800万石;等到1860年,全国的粮仓储备竟然骤降到523万石,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数字,等到"丁戊奇荒"正式爆发时,储备粮更是远远低于500万石,根本无法解决饥荒。

除了没粮,当年的清政府还没钱(仅是鸦片战争,就耗掉了国库4分之3的存银),于是大批江南士绅自发出资,前往山东等地赈灾,就连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当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是这样描述灾区情况的:

"灾难在所有人的心中激起了邪恶的念头,民众开始惊慌不安,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一群妇女蜂拥进一位富人的家里,占领了它,在那儿生火做饭,然后又拥到另一家吃下一顿饭。男人们看到这种办法不错。便组成了五百余人的群体,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劫掠取食。"

其实这种还算是比较"温和"的夺食方法,当年饿到不行,走投无路的老百姓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拿起了家里的刀,成立了"砍刀会",打着"王法难犯,饥饿难当"的旗号,公然抢粮,但这依然无法解决本质问题,很快,灾区的粮食几乎全部被抢光。

这时候,人们开始吃树皮、吃草根,到最后实在受不了,便把妻子和孩子拿去卖掉,当年《申报》上是这样记载的:"卖妇女有一二百钱者,有一二饼易之者。"一两个烧饼,就能买下一个人,有些人家里死了人,他们都不敢哭,怕被其他灾民发现来"抢人"。在天灾面前,人命根本就不值钱,无情的天灾,将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后来清政府好不容易凑到了钱,在各地开设粥厂赈灾,但凡稍微有钱一点的人,都统统自发加入,光是清江,就设立了17个粥厂,希望度过这一年。然而现实实在太残酷,这场旱灾竟然又持续了2年。

根据各地县志统计,光是在1877年一年,陕西省的受灾率就高达97.7%,山西省的受灾率高达71.9%,河南省高达78.9%,死亡人数多达上千万,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好不容易熬到1879年,旱情进入尾声,灾民们终于看到了一丝丝生机。

然而1879年7月,我国又爆发了震级达8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时至今日,每当有人提起"丁戊奇荒",都仍然心有余悸,不敢细想当年发生的事情。

参考资料:各地县志、《申报》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