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甲午中日之战失败的五大致命原因,环环相扣,恶性循环 全球微动态

时间:2023-03-12 21:01:5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相关资料图)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天难量,地难量,这才是帝王肚量,量也无妨",这是马关条约签订之际日本的伊藤博文与大清的李鸿章的一番交锋,虽说李鸿章巧妙又不失气度的回击了回去,但"量也无妨"终究是失了威严,若不是战败求和,帝王度量又岂能被区区蛮夷所量,又何至于玉帛相将?

那么究其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清王朝的最终失败的根源又在哪呢?个人觉得,甲午战争的最终失败离不开以下的这五个原因。

清政府内部腐朽糜烂,贪腐成风,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毕竟一个国家的内部都已经腐朽了,又哪里来的战斗力,又如何能够打胜仗。而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际,作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不但没有想过与日本好好的打上一战,以国事为重,反而懊恼此战耽搁了她过生日,扰乱了喜庆,甚至倾向于求和免战,只为能够好好过一个生日,有这样的统治者,这样的态度,下面的人再卖命拼杀又有何用?

缺乏预见,毫无准备。相对于日本数十年磨刀霍霍的对着清朝的蠢蠢欲动,发动间谍侦察大清的地理人文,朝政事宜,大力发展自身的军事实力来说,大清朝对于日本的印象依旧还是那个毫无威胁的蛮夷小国,不足为虑,放松了自身的国防建设,大力削减军费开支,停止购买军舰。对于身边的这个虎视眈眈的邻居毫无防备,所以在开战之际显得不知所措,慌乱之极,没有及时意识到日本的真正企图,错失先机。

党派之争,祸及国家。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党派之争,使得清军仅有的这一小部分力量也被相互牵制难以发挥出全力,甚至出现战时各统兵指挥相互攻讦,各种借口不发援兵见死不救等,前方激战,后方也在激战,若是这打口水战的能力能有十分之一体现在甲午之战上,清军也不至于输的如此之惨,旅顺也不至于遭受如此劫难,后人大多把北洋水师避战不出导致全军覆没的罪责,全部归结到李鸿章的保存实力上面,殊不知这也是光绪严令固守的旨意在其中的缘故。

战略无绪,盲目应敌。日本对于这次战争,早就做好各种战略考量,对于海战胜利,僵持或是失败均有对应的策略规划,而仓促之间的清政府压根就毫无相应准备,对待日本的策略就是,全军出动,遇到了就尽数歼灭,策略上的失败,加上前方各路大军之间的相互牵制,扯后腿,观望,后方还催促着尽快结束战争,不要耽误自己过大寿呢,所以盲目对敌,没什么战略中心,台湾轻而易举的就被放弃了,制海权也随随便便就被放弃了,一来是出自于战败,二来也是没把这些地方当作战略要地。

如果当时能够集中海军力量不求控制制海权,只要牵制住日本海军,清军从陆上,骚扰截断日本补给,毕竟从地理优势上来看,主战场在朝鲜,清朝相对于日本的跨海作战还是又不小的地理优势的,而且在当时清军是有这个条件与能力做到这点的,如果指挥得当,是有很大可能取得不错的战果的。

最后一点也是前面几点内因所导致的直接外因,装备上的差距,以及海军实力上的差距,虽然说大清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是由于清朝内部的贪污腐朽,导致年年军备削减,数年没有购买新的战舰,海防事业遭到了搁置,使得后来被日本所赶超,所以在中日海战的时候清朝方面的海军实力已经是落后于日本了,而不是我们以为的比日本强,但是北洋水师的实力还是有的,最后的覆灭其实不能归结在装备差距上,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罢了。

我们最后再来看看上面的这五个战败的原因,从内部的腐朽,统治者的无能,到没有丝毫战争预见,战略远见,对大局掌控力近乎为零,或者说埋没忽略了这些有远见人的声音,毕竟沈葆桢与刘铭传等人还是提及过这些威胁的,党派之争的不作为,直接影响到整个战局,北洋舰队的覆灭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独守孤岛,而援兵推诿不至,见死不救导致的,因为北洋舰队打的是李鸿章的印记。而这些也是导致北洋舰队军费削减,人员裁减,实力被日本赶超的一大原因。这些环环相扣,相互束缚,恶性循环,最终拖垮了整个清王朝。

所以说,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生在那个时代,其中的身不由己不是一个李鸿章所能左右的,这场战争中北洋水师还算是悲壮的,赴朝作战的清军也算的上悲壮的,真正可笑的是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们,空自独欢,罔顾国家社稷安危,忙着争权夺利,忙着对付同僚,他们才是真正的千古罪人。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