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为何这么做

时间:2023-03-12 17:47:1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公元223年,在经历失去荆州、关羽张飞被杀和夷陵大败近五万蜀军精锐全军覆没的多重打击之下,已经63岁的刘备再也撑不下去了,在他临死前,刘备决定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两人,于是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招来,赋予诸葛亮托孤首席重臣的身份,同时刘备对诸葛亮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资料图片)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事,如果我这个儿子可以辅佐,请你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没有才能,那么请你取代他。

刘备托孤

刘备对诸葛亮说完了这话后,又给自己的儿子刘禅下了一道诏书,诏书是这么说的: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话的意思是说:你跟丞相(诸葛亮)一起从事,一定要待丞相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

把这两件事联系到到一起,基本上就可以断定刘备已经把整个江山社稷托付给了诸葛亮,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和尊重,刘备在临死前所说的话,基本可以可以理解,但是,只有一句话引发了后人的无限猜疑,这话就是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第一个问题就是:刘备有可能会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可能。中国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开始,就从来没有过禅让,所谓尧、舜、禹的禅让不过是美丽的传说,《竹书纪年》这本古书已经否定了尧、舜、禹的禅让,从夏启开启家天下的朝代开始算起,中国历史上所有帝王都没有将帝位禅让出去,偶尔有过的几次也是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比如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让就导致了燕国的灭亡。

所以,禅让不过是美丽的传说,同时也是违背人性的事件,以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来看,老一辈开国之君将自己的江山社稷传给自己的直属后代,是天经地义的事,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之君,仍然绕不开这个规律,如果刘备有让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意思,那么刘备的政治理念就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但是,刘备以白手起家到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是三国三大政权中,打拼时间最长、建立难度最大的政权,刘备断然没有可能将江山社稷让给没有血缘关系的诸葛亮。

刘备与诸葛亮

既然刘备没有真的让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意思,那么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是什么意思呢?

可以看看刘备说出这话后,诸葛亮的直接反应是什么?诸葛亮的第一反应是痛哭流泪,第二反应是马上说出了一句话: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话的意思是说:臣愿竭尽心力辅佐太子,献出自己的忠诚节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话的意思让谁看,就是一种表忠心的态度,因为诸葛亮的话是紧接刘备上一句的话,这就让人感觉到刘备在怀疑诸葛亮的忠心,或者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然后诸葛亮也感受到了刘备的意思,所以一是痛哭流泪,哭是一种情感的发泄,也是向刘备证明自己的苦心,而诸葛亮说这段话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刘备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消除刘备的怀疑,给刘备的试探做出一种态度。

诸葛亮与刘禅

从表面上看,也许就是这样,但是,这已经是刘备临死前说的话,如果诸葛亮没有明白刘备的意思,或者说诸葛亮有篡位之心,刘备说出这样的话,不是给了诸葛亮篡位的借口吗?刘备都在临死前了,就算试探出诸葛亮有二心,他还有精力再换一个托孤大臣吗?

所以,刘备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在危急之中勉励诸葛亮的意思,当一个垂垂老矣的刘备将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托付给诸葛亮时,他想的最大问题不是怀疑诸葛亮,而是激励诸葛亮如何才能稳定朝政,让刘家的江山延续下去,如果站在刘备的立场,你肯定也是这样的想法,刘备请诸葛亮托孤,诸葛亮是早就确定好的人选,任何君主想要试探托孤大臣,都不可能放在自己临死前没有精力再折腾的时候来试探,而是在自己有思想、有能力、有规划的时候就确定好人选。

刘备

比如汉武帝托孤霍光,汉武帝晚年早就选好的霍光为托孤大臣,在没有明确托孤的时候,汉武帝还给霍光送了一幅《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这是早就内定的事,托孤人选是绝对不可能临时决定的,除非刘备是突然死亡,但刘备从夷陵大败到临死前,还有一年时间,他有足够的时候考虑托孤的事,事实上,刘备从逃回永安宫后,就开始考虑后事,还把李严调到永安宫担任尚书令,然后在临死前召诸葛亮。

所以,刘备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可以翻译为:如果他没有才能,那么你就自己决定吧。这个自己决定的意思到底可以是诸葛亮废立皇帝,如霍光一样再选一个贤能之君,也有可能是诸葛亮决定继续辅佐刘禅,如同伊尹放逐商王太甲,磨练太甲,等到太甲具备贤能的品质后,伊尹才把太甲迎回来继续做他的商王,刘备的意思绝对不是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做皇帝,这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

刘备与诸葛亮这对君臣自从隆中相识后,在15年的时间中,君臣二人彼此相知相交,已经非常了解对方,刘备知道诸葛亮是一个综合能力超强的正人君子,诸葛亮也知道刘备是一个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仁德之君。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这种君士之间的知己关系,无论是在春秋战国,还是秦汉时期,都是为世人所推崇的,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是士,除去两人的君臣关系,他们就是知己,很多话不用说得这么直白,很多意思刘备一说出来,诸葛亮就懂了,无论刘备是哪一种意思,绝对没有怀疑诸葛亮不忠的意思,无论诸葛亮如何表忠心,刘备都是绝对信任诸葛亮的,这便是三国时期最和谐的君臣关系,没有之一。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