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诸葛亮发明一条毒计,1400年后吴三桂用了一次,差点灭了清朝 全球资讯

时间:2023-03-09 17:51:3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诸葛亮当年一条国策不仅帮助漂泊半生的刘备找到了方向,千年之后,更是让吴三桂险些灭亡了刚建不久的大清......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正月,关外的建州女真部族的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在盛京起兵造反。努尔哈赤兵锋锐利,轻松攻破了明朝的辽东重镇抚顺,震动京师,明清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经过26年的苦战,明帝国在李自成和清朝的里外夹攻下,终于轰然垮塌。清朝的八旗铁骑,在多尔衮的统率下,终于得偿所愿,踏进了巍峨壮丽的紫禁城。然而这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个开端。清朝入关之初,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中原、西北、江南,到处都盘踞着实力强大的反清复明势力,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前明的残余军队、东南的郑成功、张煌言,加起来何止百万之众,而当时清朝的八旗兵,连汉八旗、蒙八旗都算上也才十几万人,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如此众多的对手,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关键时刻,一大批前明降将发挥了巨大作用。孔有德、洪承畴、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李成栋等明朝降将,利用自己熟知明朝国情地理的优势。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甘心充当清朝开路先锋,一路从东北打到广州、云南,为清朝统一大业立下大功。作为交换筹码,多尔衮也给予他们丰厚回报,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都被封为仅次于皇帝的王爵,富贵已极。


【资料图】

然而随着清朝统一战争结束,这些降将和清朝之间的蜜月期也随之告终。战争年代,清朝皇帝看着他们冲锋陷阵,怎么看怎么喜欢。而和平时期,他们依旧手握重兵,称霸一方,皇帝只觉得芒刺在背,把他们视为危险因素,一心想剥夺他们的兵权。而吴三桂等人也深知手里有兵权,自己地位才会稳如泰山,绝不肯在兵权问题上退让半步。

双方都毫无妥协余地,那就只有兵戎相见了。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个藩王与康熙皇帝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8年的大规模内战。三藩之乱爆发时,康熙皇帝还是个19岁的毛头小伙,没有任何军事斗争经验,吴三桂已经是61岁的沙场老将,身经百战,老谋深算。他采用了一条诸葛亮1400年前发明的一条毒计,差一点灭了清朝,把康熙逼上绝路。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提出了一条北伐曹魏、夺取中原的规划。

这个战略主要意思就是,主张刘备应该同时占据中原以南的荆襄地区,以中原以西的关中地区。然后依托这两地为基础,"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兵分两路,一路从陕西出兵往东进攻中原,一路从荆襄地区出兵往北进攻中原,两路形成钳形攻势,让曹魏左支右绌,则中原可得,天下可定。吴三桂采用的战略,与诸葛亮当年如出一辙。

吴三桂也是兵分两路,他自己率领大军,从西南一路南上,直扑北方。

而吴三桂的心腹干将王辅臣,则在西北的平凉地区起兵进取关中,准备从关中出兵,一路东进。

事实证明,只要正确执行,诸葛亮的国策,那效果绝对是立竿见影。

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一方完全占据战场主动权,两路大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康熙手足无措,完全陷入被动,各地清军连遭败绩,清朝大局迅速恶化。加之当时清朝入关未久,人心不附,各地百姓纷纷响应,一时"天下震动,人心动摇",清朝统治面临覆灭的危机。

然而关键时刻,吴三桂却出了一个大大的昏招。到1677年,吴三桂已经几乎完全把长江以南半壁江山收入囊中,17万大军饮马长江,只待吴三桂一声令下,就可渡过大江进取中原,给康熙致命一击。江北的荆州、襄阳等地清朝守军,已经风声鹤唳,乱作一团,豪绅富户日夜转移财产合家出逃,清军中的逃兵也日渐增多。清廷上层也已经人心惶惶,满人王公贵族已经做好了卷铺盖逃回关外的打算,汉人大臣则暗中与吴三桂书信往来,忙着给自己留后路。康熙已经陷入绝望状态。

谁知吴三桂此时却突然变了主意。他放弃了诸葛亮的那条计策,转而打起了"划江而治南北朝"的小算盘。他想着凭借现有实力,占据江南半壁江山足矣,丧失了进取心。康熙则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利用南线军事压力缓解的空隙,集中兵力先剿灭了西北的王辅臣。

王辅臣一死,吴三桂如断一臂,白白把战场主动权易手康熙。康熙终于缓过手来,集中兵力在南线发动反攻,最终平定三藩之乱,吴三桂功亏一篑,彻底失败。清朝度过了入关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

参考资料:《清史稿》《贰臣传》《清圣祖实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