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朱元璋的“理想国”(三)——教育、科举考试与八股

时间:2023-03-09 15:54:4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元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但其汉化程度太低,保留着浓厚的蒙古风味,所以近百年的统治间,一直没有真正作为一个稳定的、为治下之民所接受的朝代。

虽然,其国名“元”字取自《易经》中“大哉乾元”,看起来有很深的文化渊源,然而,也仅限于元世祖忽必烈这一代,因此蒙古军事和政治上的强盛并不能掩盖其文化上的落后。

我并不是一个吹捧或者贬低蒙元的人,经常听到一些人引以为豪,说我大元朝曾经版图世界第一,一度打到欧洲多瑙河,实际上,这些人并没有区分蒙古和元朝的关系。首先,蒙古肯定包含元朝,但元朝却不能代表整个蒙古。元朝与四大汗国(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有名义上的宗藩关系,但彼此也只是比较肤浅的外交礼仪来往而已,并不能与窝阔台汗或者蒙哥汗时期的大蒙古国那种牢固的宗藩关系相提并论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元与四大汗国

从国家层面讲,不说其治国一塌糊涂,也是泛善可陈。这里不讨论其具体治国方略。蒙元的文化落后以及根深蒂固的所谓“人种制度”,注定它不会走上北魏孝文帝改革之路,所以,从文化上说,蒙元给中国带来了一片“文化荒漠”。为什么我们看到元朝的杂剧和戏曲这种更偏向于市井的文化现象比较繁荣呢?我们知道,元朝一度废除科举,读书人突然没有了出路(仕途),为了生存,更多涌入接地气的文艺创作之中。

朱元璋驱逐蒙元,恢复中华。而恢复中华,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恢复教育与文化。

有人说,朱元璋贫民、乞丐出身,本身没什么文化,从他的名字也能看出来,他原来叫朱重八,什么意思呢?两个八,所以“重八”。这是典型的贫苦农民的取名方式,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简单易懂,例如他的老爸叫朱五四,爷爷叫朱初一。

朱元璋却是励志的典范,自学成才,他知道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打天下的时候,为什么他能留住众多文人谋士,辅佐他成就霸业。

建国后,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深知底层人民所吃的不识字、没文化的亏,于是颁布一条诏令,诏有司立社学,严师儒,以教民间子弟。这就意味着,他以政府的力量,从基层起建立起学校,聘请老师,让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都能念书。这不同于以前的私塾,有钱人家花点钱请老师教自己家或者同族子弟。实际上,我们细品下,是不是有点今天的公立学校的意思呢?老百姓家的孩子,只要到了读书的年龄,都可以进入社学读书了。

朱元璋形象

这种方式,很多人可能会说,嘿,这举措,不是更方便加强自己的统治了,学什么不都是他说了算,愚民政策呀。亨特君说:不可否认,存在这种情况,而且从教学内容来看,除了圣贤书外,朱元璋还将他亲自编制的御制大诰以及律法条例都搬进课堂。但凭这就认定是“愚民政策”吗?恐怕太过狭隘了。如果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真正明理?况且,思想是能够禁锢起来的吗?《易经》中有蒙卦,启蒙,这不就是社学可以发挥的作用吗?读书习字,所知晓的内容多了,恐怕没那么容易成为“愚民”吧。

当然,出身底层的朱元璋深深明白,没有资金支持,这种社学是没法持久的,所以,抓教育的同时,也在搞农业经济。在社学方面说就是地方上拨出一些田地,专门用来供养学校,这样就能保证社学的正常运行,不对老百姓产生额外负担。

国子监

基层的教育问题算是有了,那么全国性的呢?怎么办呢?那就要在全国范围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县级、州府、省级到中央,官办学校都要层层设立,于是就有了县学、州学再到太学(国子监),一层一层经过考试而进入学校。这些就是国家人才储备库,从这里面,就可以选拔高水平的管理者,为大明王朝“输血”。可能很多人中学时学过明初大儒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里面讲述其求学之苦,而勉励当时的学生珍惜当下的学习环境。这些学校的学生都是公费的,不要自己再掏钱,甚至,连他们的衣服样式都是朱元璋钦定的,足见他对教育的重视。

好了,基础教育的学校体系成型了,那么怎么才能被选拔出来呢?一度被元统治者废除的科举制度就该发挥作用了。

要说,这也是明朝的一大特色。

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成熟于唐宋,但发扬光大却是在明朝,文官制度即兴于此。

洪武三年起科举正式开始,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科举考试

第一级是院试,而应考者统称为童生。大家别误会成儿童来考试,并不是这样的,不要望文生义,事实上,白了头的童生也不少见,童生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可能有人会觉得,这跟我们现在考初中差不多吧,比较简单。当然不是,我们看《儒林外史》等一类反应科举考试的小说,就能知道科场之难。

院试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科试也称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享有一些社会特权,比如,免除家里一人的徭役,见官不必下跪,生员犯法地方官须先报学官才能处理,不得像对一般百姓一样施用刑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秀才就是官,前面还有几道关卡呢。

第二级乡试。同样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乡里的考试”,这可是在省一级的统考,也称秋闱,因为是在每年八月份。三年一次,通过这一级考试的就能成为举人。举人的身份之所以不同一般,一方面是因为你获得了做官的资格,另一方面是因为名额有限,一般是各省按照人口,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多名不等,即使在全国范围也不过一千二三百人,所以,乡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也最为艰巨的一关。是否能够跨过一关至关重要。例如我们熟知的范进 中举,考了几十年,一朝考中,高兴地疯了。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这也是“三元”中的第一元。

第三级会试。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中的第二元。

之所以没有将殿试作为第四级,最重要的原因是,殿试原则上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所以,只要通过了会试,剩下的殿试更多是一种恩荣,皇帝亲点,所谓“天子门生”。殿试主要考策论,然后评定“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我们今天所谓的“高考状元”是不是与这里的状元意义差别很大,含金量也不同。

状元试卷

从上面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连中三元”的难度之大。纵观整个大明王朝276 年历史,仅仅出现过一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用我们今天的话,简直是学霸中的学霸。当年明月在其历史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于经历着一系列考试的人,有过这样评价: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当然,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们太祖高皇帝老朱头煞费苦心精心设计考试体系之严密。

科举考试是有了,那么考什么呢,怎么考呢?这就是不得不说一下“八股”。

八股,可算是明朝的创造,从朱元璋起,不断完善,直接影响了明清五百年的科举考试。

为什么称为“八股”呢?

原来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组成,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不仅体制僵死,而且要“代圣贤立言”,即揣摩圣人孔、孟和贤人程、朱的语气说话,因而,很多人都是胡编乱造,为了凑字数、编对仗,文章看似整齐,其实似通不通,废话满篇。

八股文为什么难偏怪呢?

除了上面的规则外,还因为它没有诗赋策论那种旁征博引、譬喻联翩的绚丽色彩,也不可有其它任何越出界限之处。甚至即使在经典之内,还有犯上、犯下的禁忌。例如《论语》中“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倘考官出题“杀鸡为黍而食之”,则考生文章如果涉及“止子路宿”,就是犯上,涉及“见其儿子焉”,就是犯下,都不许可。要在如此严格僵死的规矩中将孔孟经书的只言片语敷衍拉扯成一篇文章,的确是件极难的事情。 引自百度百科——科举制度词条。

考生考的痛苦,出题的老师也不容易。因为经义考试的内容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而且进一步规定为朱熹老先生注的四书五经(当然,朱元璋这么选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这是老朱家,想跟朱熹攀攀关系,另一方面,更能体现他所要的一种秩序——经典我只认朱老夫子,你们别瞎创造),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这也是八股文为人所痛恨的地方,不仅是对经典的曲解与固化,更是对思想的束缚与禁锢。

贡院放榜图

当然,创建一套体系的老朱头可管不了这么多,先解决好自己面对的问题,新王朝新气象,当然要有新秩序,这样才是我老朱的“理想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想要一劳永逸,简直比登天还难。

所以,我们评价一项制度或者政策的时候,不仅只看其长期影响(可能负面较多),也要看到其当时的积极作用。制度是死的,但人是灵活的。既定的“祖制”又何尝不是当年的“新规”呢。推翻固然困难重重,但任其束缚发展岂不是更加愚蠢。改革之难,也由此可见。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