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袁绍的野心有多大从这三件事,就能看出答案,令人难以置信 世界观速讯

时间:2023-03-09 09:58:4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虽是庶子却"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胸怀大志。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这又有什么用呢?即使他只身出逃能让董卓心生忌惮,即使他曾坐拥河北四州,成势力最大的诸侯,不照样还是败了吗?这样一个好谋而无决,不足以成大事的人,智商再高,再有名士风度又如何呢?的确,在曹操、郭嘉等人眼中,好谋无决是袁绍的代名词,他以幼子生病为由,放弃攻打许都的机会,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袁绍真的如此不堪吗? 答案是否定的,袁绍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怀有很大的野心,他的野心,他的大志,比孙曹刘更早,而且更大,大的令人心惊。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便一起看一下,他做过的几件事情,从而切切实实的了解一个新的袁绍。一、暗中结交名士 提起袁绍,我们往往会说,因为他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如何如何。其实袁绍作为袁家的庶子,有袁术在,袁家的人脉他能够继承的并不多。他之所以能够做到"士多附之",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他未及弱冠,刚刚进入朝堂不久,因为先服母丧,后服父丧,看似耽搁了六年。然而这六年他并非一事无成。《三国志》注引《英雄记》记载,他在这段时间里,结交了大量的名士,并私藏受"党锢"之害的人,从而积累下了巨大的名声。甚至有宦官弹劾他阴养死士,他的叔父袁隗警告他"汝且破我家!"他也没有放弃。试想,一个服孝结束后,依旧不接受朝廷任命的人,故意结交如此多的名士,并为自己积累名声,真的无所图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做出此事的目的,在日后一次又一次的发挥了作用,例如他只身出逃后,董卓不但不追杀,反而将其封为渤海太守;再如讨董联盟成立后,他越过了袁家嫡子袁术,成为了十余路诸侯的盟主;之后他轻松拿下河北四州,并巩固了在当地的统治,也与这个原因有关。 二、召董卓入京虽然袁绍刚刚服孝结束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但是"党禁"取消之后,他又回到了朝廷,并受到了大将军何进的欣赏,担任司隶校尉一职,负责监察朝中大臣,皇亲国戚,以及周围郡县的官员。众所周知,汉灵帝时期,宦官乱政非常严重,于是灵帝驾崩后,袁绍立马劝何进诛尽宦官。何进听完他的建议之后,有些犹豫,再加上何太后的阻挠,只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曹操也说:"阉竖之官司,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无恶,一狱吏足矣",可是袁绍却坚持让何进召四方豪杰入京。 试想堂堂袁家公子,真的一点都料想不到,外臣率大军进入京师,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吗?所以他的目的,很可能并非是诛尽宦官,而是引发天下大乱,然后在乱世中凭借自己先前的铺垫,脱颖而出。 三、破坏讨董联盟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讨伐董卓时,其主力军是孙坚--击败胡轸的是孙坚,斩杀华雄的是孙坚(关羽温酒斩华雄只是演义中的说法),两败吕布的是孙坚,将董卓逐出洛阳的还是孙坚。就在孙坚把董卓逐出洛阳,打算与其他诸侯齐心协力,进行追击,从而匡扶汉室的关键时刻,他的后方根据地受到了攻击,而动手的不是别人,正是所谓的盟主袁绍。《三国志》注引《吴录》曰:"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袁绍遣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在袁绍派周喁取豫州之前,孙坚被袁术表为了豫州刺史。 众所周知,袁绍是一个非常注重名声的人,无论如何,他都不应该在这个紧要关头,做出这等事情才对,可是他偏偏就这么做了,而且他不但让孙坚无奈退兵,还让其彻底失去了匡扶汉室的雄心,加入了争霸的行列。从此事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他想推翻汉室,却又不想亲自动手,只能把局势搅浑的想法。这三件事中,不管是私自结交大量名士,为自己造势,还是引外将进京,亦或是阻止孙坚匡扶汉室,需要的不仅是长时间的谋划,还有果断与魄力,这二者缺一不可。或许正是因为,他一直怀有这样的想法,一直想让汉室彻底分崩离析,然后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他才拒绝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提议。不知道大家对袁绍的这些行为,有什么看法呢?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