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环球新要闻】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载入正史的乞丐,此人是谁?他做了什么?

时间:2023-03-03 13:46:3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此人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乞丐,却被称为"千古乞丐",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乞丐的身份被载入正史的人。那么,此人是谁?为何会被载入正史?

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武训出生在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故取名"武七"。7岁时,父亲离世,他四处乞讨为生,也没能进学堂念书。14岁后有了力气,他多次离家当用佣工,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欺辱。雇主因他是个文盲,便谎说他3年的工资已经支完。武训据理力争,反被雇主说是"讹赖",因此遭到毒打,病倒三日。

武训吃尽了没有文化的亏,故在20岁时决定"行乞兴学"。21岁时,他正式开始当乞丐集资。武训手里拿着一个铜勺,肩背褡袋,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四处乞讨,先后到达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他将人们施舍的好的衣食卖掉换钱,然后存起来,自己却吃着发霉的食物、菜根等,边走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资料图】

当乞丐的同时,武训还捡收破烂,绩麻缠线,边绩麻边唱道:"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此外,他还经常给人打工赚钱;给人当"红娘"、邮差、表演杂艺、给人当马骑;甚至是吃蛇蝎、吞砖瓦,以获取围观百姓的赏钱。

同治七年,他将分家所得的3亩地变卖,加上乞讨多年得来的积蓄,共210余吊钱,全部交给数人代存在钱庄生息。不久,武训买了几块田收租,他说:"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

到光绪十二年时,武训已经有230亩田地,3800余吊钱。他觉得钱财已经积累得差不多了,便界定创建义学。两年后,武训花4000余吊钱,在老家柳林镇东门外修建了第一所义学,取名为"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有学问的人到学堂教书,跪求贫苦人家送孩子上学,不收学费。每到开学,武训会先拜教师,然后拜学生。还会准备宴席招待教师,请当地的绅士相陪,自己则站在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会完时,吃些残渣剩羹就离开了。

武训经常来义塾探视,对于那些勤于教学的塾师,叩跪感谢;对懒惰的塾师,他跪求警觉;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就下跪哭着劝道:"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在他的感召下,义塾的师生都严守规矩,努力上进。

光绪十六年,武训在今临清市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渐渐地,他行乞开办义学的事儿被百姓传开来,得到了一些绅士官僚的资助。他继续行乞集资,六年后在御史巷开办了第三所义学。有人劝他娶妻生子,武训却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一生都未成家,他说:"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有了钱后,一些亲朋好友多次让他资助,武训不理会他们,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训义行,特地命人召见他,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还捐了200两银子;上书光绪帝,给武训颁发了一块写有"乐善好施"的匾额。光绪帝赐给了武训一件黄马褂,他因此名声大震。清政府为嘉奖他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

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武训在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享年59岁。他去世后,师生痛哭,百姓听说后也都流下了眼泪,上万人主动为其送殡,以此感谢他的义行。人们按照武训的遗愿,将他安葬在柳林崇贤义塾旁边。十年后,清政府将武训的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为其修墓、建祠、立碑,全国出现多处以武训命名的学校,以此纪念他。

武训"行乞兴学"的义行,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乞丐"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关键词: 当之无愧 破烂不堪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