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朱元璋一共分封了多少个儿子这种分封制的致命缺点是什么 当前视讯

时间:2023-02-19 10:54:0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朱元璋开创基业,要万世传承,需要设计一种可靠的制度,他参考历代的做法,格外强调分封制度。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一份诏书中说:"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又说:"众建藩府,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

朱元璋先后三次分封诸子,第一次在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此时朱元璋一共有十个儿子,除了大儿子朱标,第二子朱樉封为秦王,第三子朱棡封为晋王,第四子朱棣封为燕王,第五子朱橚封为吴王,第六子朱桢封为楚王,第七子朱榑封为齐王,第八子朱梓封为潭王,第九子朱杞封为赵王,第十子朱檀封为鲁王,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包括侄孙在内,一共封了十位亲王,每人授以册宝,每个王府之内都设置了相应的官属。


(资料图)

第二次是洪武十一年正月,分封五位皇子为王,分别是朱椿为蜀王,朱柏为湘王,朱桂为豫王,朱模为汉王,朱植为卫王。同时改封吴王朱橚为周王。

第三次是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封十位皇子为王,分别是朱(左木右旃)为庆王,朱权为宁王,朱楩为岷王,朱橞为谷王,朱松为韩王,朱模为沈王,朱楹为安王,朱桱为唐王,朱栋为郢王,朱(左木右彝)为伊王。

明朝的宗藩制度,皇帝的儿子封为亲王,每年食禄一万石。每位亲王都有自己的亲王府,设有王府官员。明朝的惯例,亲王出阁,要从翰林院选择两位翰林陪伴亲王读书。亲王长大以后要离开京城,前往藩国,两位翰林分别成为王府的左长史、右长史,终身不能再担任别的职务,毫无前途可言。

所以,明朝的进士们,如果想混日子的倒无所谓,如果想做一番大事,就很不愿意担任这个没有前途的职务,哪一个人不幸被选上,如临大祸,甚至会举家痛哭。

每个王府之中又设有护卫,负责守卫亲王的宅邸,以备不测,同时随时听从国家的征调。每个王府下设三个护卫,每个护卫下面又分为左、右、前、后、中五个所。一个王府的护卫士兵,少的三千人,多的可以达到一万九千人。这些兵士理论上隶属于兵部,实际上归亲王统领。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朝的每一个亲王都是皇帝的一个小型备份,当毁灭的力量袭来时,他们可以拱卫中央,保障朱氏政权不会一夕倾覆。

每个亲王的大儿子长到十岁的时候封为王世子,长孙封为王世孙,冠服与朝廷中的一品官员相同。亲王死后由王世子继承王位。亲王的其他儿子年满十岁封为郡王,郡王的长子封为郡王世子,长孙封为郡王世孙,冠服与朝廷的二品官员相同。

郡王的其他儿子,封为镇国将军,孙子封为辅国将军,曾孙封为奉国将军,四世孙封为镇国中尉,五世孙封为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的孙子一律封为奉国中尉,都享有终生的食禄。也就是说,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一生多多少少都享有一定的食禄。

这种设计的最大问题在于,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皇子皇孙们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每个男儿到了十岁,就要分配给他特定的食禄,这份食禄最少需要几百、上千的农户来供养。

如此发展下去,单单是供养这些朱氏后代,就需要一笔巨大的财富,国家的财政负担越来越沉重。

于左 著

关键词: 世世代代 自己的亲 也就是说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