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你不了解的曾国藩:扶弟魔曾国藩

时间:2023-02-17 12:59:1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有人曾拿他和晚晴另一位名臣胡林翼比较,说他不如胡"忠纯"。可让我们愿意走近他,了解他的,不恰恰是这份不"忠纯"吗?

你不了解的曾国藩:扶弟魔曾国藩

提起曾国潘,你想起什么?


(资料图)

修身齐家治国的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晚清四大名臣,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对很多人来说,他或许是《曾国藩家书》里"絮絮叨叨"爱说教的古板人,却鲜有人注意到他的扶弟魔属性。

殊不知,作为扶弟魔,他是扶出了超凡境界的。

和一般人的不堪其扰不同,他对"扶弟"一事,那是一个甘之若饴。在讲究伦理次序的清代,身为长兄和上级的他经常被其弟误解、指责,但从不改初衷,倒常常反思自己做的不够好,几十年如一日,"扶弟"不懈。

这里的"弟"尤指九弟,曾国荃。曾国荃在曾家排行老四,大家族排第九,故称九弟,小曾国藩13岁。

"此间无零星东西吃,夜深颇以为苦,……牛皮糖、荔枝、桂圆、杏仁、橘子之类,皆可……各买少许,遇便寄来……"

你没看错,撒娇要零食这事,确实发生在这哥俩之间,而且时值攻打太平天国的最后攻坚战期间。

九弟要零食,曾国藩呢,是立马送到。一没批评九弟老大不小了还馋嘴,二没责怪他大战在即还有心思想着吃。

不知你看了是啥感受,反正我是羡慕死了。----曾国荃肯定拯救过银河系,这辈子才有这样一个无限宠溺自己的哥哥啊!

然而被宠爱的总是有恃无恐。九弟曾因一杯茶跟曾国藩一闹情绪就一个多月。

不妨假设一下:

29岁的你,已经入京为官。接了17岁的弟弟住家里,不仅衣食住行,更要承担教书先生的责任,每天监督、检查其学业进展,比自己学习还上心。结果有一天,弟弟突然闹脾气,不学了,要回家。试问,你什么反映?

安抚,劝解……

对方仍不依不饶呢?

爱咋地咋地吧!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中)青年,暴脾气谁没有呢!

轻者冷战,重者,说不定就兄弟反目,老死不相往来了。

但扶弟魔曾国藩是断然不会如此滴。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曾国荃突然宣布:以后不到上房和兄嫂一起吃饭了,过两天就卷铺盖走人。

这应该是曾国荃的肺腑之言。

因为高傲如他,在长兄去世后开始认为,自己一生的功名,并非自己奋斗而来,都是长兄送的。

可惜那个唐僧一般,爱护他、包容他、宠溺他的哥哥,永远的离他而去了。

确实,对家族、兄弟,曾国藩有太多的责任和放不下。

每次读他被九弟怼的或哑口无言或小心翼翼的"百般解释",我常会心一笑。作为大臣,他或许不够"忠纯",但作为一个人,他是真实的、动人的,让人心生期望的。

这样的哥哥,谁不想来一沓呢?

ps《魂断天平》关于非情感戏部分和《家书》还是比较温和的,演的也不错。

曾国藩慌了神,是哪里做的不好"得罪"了九弟?

他先是询问夫人欧阳氏,又把仆人训斥了一顿,……一个月过去了,九弟还是死倔死倔的拒绝读书和一起吃饭。

曾国藩急则急矣,却不恼他,充分发扬办法总比问题多的精神,多方出击化解。

他写信给九弟,2000字长文絮絮叨叨说兄弟情不可废;还写信给老家的父亲,请他教导。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九弟终于觉得自己有点过了,在哥哥30岁生日那天,热情为兄祝寿。

曾国藩则立马在家书中告知父亲,"复在上房四人共饭,和好无猜。"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至于冷战的原因,曾国藩夫妇至死也不明觉厉。据曾氏后人说,导火索其实很简单。

曾国荃有饭前饭后喝浓茶的习惯,且饭后浓茶要新冲泡。而那次,嫂子见其茶尚浓,就没另换,直接续了开水。不想因此引发了持续一个多月的冷战。

对九弟,他从来爱的不遗余力。

家里有个老家带来的仆人,一次惹九弟不开心了,曾国藩果断"开销他去"。

后来北京局势不稳,曾国藩为安排九弟回乡,更是费尽心思。

从找合适旅伴和仆从,到反复讨论出行细节。一向节俭的他还花费2倍价钱租了最好的车,"坐者最舒服,故情愿多出大钱4千,恐九弟在道上受热生病。"

到了出发那一天,他送君送到城外20里。见雨后道路仍有积水,就担心后悔怕有翻车危险……

如此"婆婆妈妈"的"九弟奴",有没有一改"家书"里那个刻板的"圣人"形象,让你觉得亲切,和可爱呢?

"茶水事件"其实是此后几十年,哥俩互动的基本模式。

曾国藩对这个九弟从读书到做人、带兵、为官甚至如何调整心情,事无巨细无不尽心,但反受他指责、顶嘴最多。总是一个任性闹脾气,一个如履薄冰想方设法开解。就连九弟对他生气,他倒写信真心实意的劝解,说动肝火最伤身巴拉巴拉……

真爱就是什么都给你了还觉得不够。

曾国藩对九弟无疑是真爱了。

他常愧疚,自己没能像父亲对他自己一样,倾尽全力扶持九弟。"难就陆云业,多惭许武才",怪自己不能像汉代许武那样助弟少年成名,反倒把自己的功名归功于九弟。

而曾国荃,从17岁入京随曾国藩读书,49岁官场受重挫退职回乡, 99%的时间,对哥哥是不理解的,甚至看不上曾国藩的"笨拙"。

直到落寞在家盘点人生得失,曾国荃才领悟到长兄的高明。

在所有大事上长兄的判断几乎都是对的,很多话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事后却几乎字字验应,而自己则是一再被打脸的那个。

呜呼,如果上天让时光流转,我一定改掉乖觉任性,只做一块海绵,如饥似渴的吸收长兄的教诲。

关键词: 一起吃饭 絮絮叨叨 一个多月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