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天天热点!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张郃篇(下)!

时间:2023-02-17 12:00:2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三国良将系列之张郃(下)


(资料图片)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张郃重大事件之六--街亭之战

很多人只知道街亭之战对诸葛亮北伐意义重大,但并不清楚重大在哪。很多文章说蜀军本来高奏凯歌,街亭如果打赢了就能直捣长安。如果哪篇文章这样写,那就是在胡说八道,恐怕他连街亭、汉中、祁山等等在哪里都不知道。

首先蜀汉国力弱小,经过关羽荆州之败、刘备夷陵之败后领土与人口急剧缩减,不得不休养生息。以至于整个曹丕时代把所有注意力都投向东吴,因为只要击败东吴,蜀汉是没有抵抗能力的。

即使经过六七年修养,蜀汉相对魏国仍然是小不点,靠一场战役改变双方实力对比乃至掀翻曹魏,那是不可能的。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实际上后来曹魏使用过,结果损失惨重,这件事以后再介绍。子午谷奇谋即使实现,也不过占据长安一座孤城,整个关中、凉州仍然在曹魏控制之下,并不会自动纳入蜀汉版图,所以这种赌博没有意义。

既然如此,诸葛亮的计划则是突然袭击,步步为营。诸葛亮从祁山大路出击,在汉中西边绕了一个大圈,显然不是意图进取长安,因为这种路线将给曹魏充足时间做准备。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意图就是凉州,步步蚕食,避免过分刺激曹魏,通过几次军事行动逐渐吃掉凉州全境,逐步壮大自己,再图关中。

因为行动迅速,陇右五郡中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广魏和陇西二郡则拒不投降。当时这一地区的形势是,由南至北的陇山被从西向东的渭水截断,这条山脉使陇右与关中只有几个关键的隘口可供交通,街亭便是最重要的一个。蜀军此次北伐其实志不在东,而在西,意图将陇右地区完全吃掉。

此时尚有两郡仍在曹魏控制中,因此需要先拿下两地,然后一要守住街亭,二要挡住陈仓沿渭水来攻的魏军,守住这两个点就等于把陇右的大门彻底关闭,随后蜀汉后方才有时间运输粮草、兵源,并且需要时间对新获得的五个郡实现有效管理。

所以后来我们知道,街亭失守,诸葛亮立即从新得到的三郡地盘撤走,并未抵抗的原因了,不是不想守,而是时间太短,没有消化掉,而且这里还有两郡没拿下,只有三个郡不构成完整的地理单元,没法防守。三国时期三大关键点:合肥、江陵-襄阳、汉中,东中西三个方向三个点,守住一个战略要点就能守住背后一大片领土,所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街亭的意义就在于整个陇右五郡。张郃若拿不下街亭,曹魏将一下丢失西部五个郡的广大领土,这场战役可谓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诸葛亮派去守街亭的主将是马谡,他来到街亭放着平地现成的城郭不守,却率主力部队登上南边的山头扎营。副将王平多次规劝,马谡都不听,只分拨一支小分队给王平在山下扎营。

张郃南征北战几十年,一见蜀军的排兵布阵实在破绽百出。于是先将马谡占据的山头包围住,切断了蜀军水源。人没有水自然支撑不了多久,很快山上军心开始不稳。张郃率军大举进攻,早已没了战斗力的蜀兵顷刻之间被包了饺子。

街亭被张郃成功拿下,突显了身经百战的老将与纸上谈兵的书生的巨大差距。想当年定军山之战,黄忠从山上以猛虎下山之势俯冲曹军,斩杀敌军主将夏侯渊,马谡想复制神话却不看时间地点人物,是纸上谈兵的典型案例。

击溃马谡后魏军夺取街亭,首要任务是收复陇右三郡,于是张郃马不停蹄,先后进军南安、天水、安定,将叛魏投蜀的三城全部收复。这直接导致诸葛亮辛苦得来的战果全部化为乌有。曹魏此后的在战略重心也从东吴转移至西蜀,蜀军历次北伐再也没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抵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争,张郃立下头功,表彰自然是不能少,三国志张郃传记载,魏明帝曹叡下诏:"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一下自给张郃增加了足足一千户食邑,可能大家听过万户侯,但曹魏是建立在汉末几十年混战之后,人口锐减、耕地荒废,达到如此多的食邑已经是非常高了,在五子良将中是最高的。

同年,击退蜀汉的进攻后,曹叡又准备对东吴下手。当时司马懿正在荆州训练水军,打算从沔水顺流而下入长江以讨伐东吴,曹叡下诏命张郃带领关中的部队移师荆州,接受司马懿统一调度。张郃到达荆州正是冬季,河中水位浅,大船无法行驶,于是张郃领军回到方城屯驻。

同年冬季,诸葛亮再次北伐,这次改为向陈仓发动猛烈进攻。曹叡派驿马急忙传召张郃至洛阳。魏明帝亲自在城外为张郃摆酒送别,调遣三万士卒给张郃指挥,还分出一部分皇家卫队保护张郃,以显示皇家荣宠。酒宴上曹叡问张郃:"等将军到了前线,那诸葛亮会不会已经拿下陈仓了?"张郃心知诸葛亮军队缺乏粮草,攻势不会持久,于是回答:"估计为臣还没到,诸葛亮就会撤退了,方才臣屈指一算,诸葛亮的粮草撑不过十天。"

张郃领兵昼夜不停行军至南郑,果然诸葛亮已经撤退了。曹叡再次召张郃回京都洛阳,拜为征西车骑将军。

上文中曹叡与张郃的对话,三国志原文为:"(叡)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成语"屈指可数"的典故便出自这里了。

在街亭之战后,张郃一直就没停下脚步,先从关中转到荆州,又从荆州回到河北,再从河北道洛阳,又从洛阳去南郑,最后再折返洛阳。荆州备战调他过去,凉州备战也调他过去,跑了一整年的路最后一张没打,但也没白奔波,官拜征西车骑将军,要知道车骑将军可是位比三公,这不但比之前的特进又高一级,而且远远比曹操时代其他武将要高了。其他四子早已故去,曹仁、夏侯渊、夏侯尚等宗族老将也相继离世,可以说武将中张郃的资历、威望在曹魏已无人可比,曹叡对张郃的器重也顺理成章。

太和三年(229)春,刚刚退回汉中的诸葛亮发动第三次北伐,杀了个回马枪,攻占武都、阴平二郡。

太和四年(230)七月,曹叡决定转守为攻,兵分三路大举攻蜀:第一路曹真率主力由子午道,也就是子午谷进发;第二路司马懿从陈仓沿汉水逆流而上;第三路张郃从褒斜道进兵,直扑汉中。

结果曹真的主力在子午谷中遇连续降雨,栈道被冲毁,道路也泥泞不堪,行军足足一个月才走了将近一半,前锋部队又被蜀地百姓看到,引来蜀军攻击,至此曹魏版子午谷奇谋彻底泡汤。另外两路张郃、司马懿也在魏延、李严的防守下毫无进展。在朝中多名大臣的劝谏之下,曹叡下诏班师回朝。曹真于次年病逝,不知是否因这次子午谷中的一个多月大雨而起。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道,蜀军伏兵从高地杀出,弓弩齐发,张郃腿部中箭伤重不治身亡。想来张郃此时年事已高,所以虽不是要害,身体已老化,最终战死沙场。

魏明帝曹叡赐予张郃壮侯谥号,张郃儿子张雄承袭爵位,曹叡又分封他的另外四子为列侯,小儿子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张郃是五子良将中唯一战死沙场的,相比其他曹操时代的名将,张郃一直不是最出风头的,直到曹睿时期才站上历史舞台中央,而凭借他的才能,不仅成为镇守西部的曹魏重将,敌对阵营的刘备、诸葛亮对其也非常忌惮。三国志张郃传原文"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张郃轶事

张郃随时武将,却非常喜欢与文人儒生交往。他曾直接向曹叡推荐自己的同乡卑湛,说他是个精通经学、品德高尚的人。曹叡于是下诏回复张郃:"过去东汉名将祭遵就曾向朝廷建议设立五经大夫的职位,他在军营中喝酒也用儒家雅歌投壶的方式行酒令。现在将军你在外统军驻守,还不忘向朝廷推荐懂得儒家礼仪的人才,朕非常赞赏将军的好意,现在我同意提拔卑湛为博士。"

曹叡引用的典故,祭遵是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此人极为推崇儒术,他挑选人才一律按照儒家标准,军中喝酒也要按照《礼记》中雅歌投壶的文雅方式来行酒令。以此做比是称赞张郃有儒雅的风度。

张郃重大事件之七--木门道中伏

太和五年(231)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之前曹魏在西部地区的最高指挥官曹真已经生命垂危,于是司马懿终于以主将身份闪亮登场,张郃作为二把手随军出征。

据史料记载,司马懿与张郃在多次军事行动上分歧严重。

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领四千士兵防守上邽,自己则率主力前往祁山。张郃则认为该分兵驻守雍县和郿县。但司马懿认为分军不及合军有利,便向祁山进发。结果诸葛亮在上邽击败费曜、郭淮,并收割了当地的麦子以充军粮,回师卤城等待司马懿主力。

张郃认为蜀军远道而来,补给困难,魏军应固守营地,派出奇兵偷袭蜀军后方,截断其粮道。司马懿仍然不听,派张郃围攻南边王平的营寨,自己亲率主力与诸葛亮正面决战。结果司马懿反被诸葛亮派遣将魏延、高翔、吴班三面包抄,大败而逃。据史料记载,这一战蜀军获得玄铠五千、角弩三千多,斩杀魏军低级军官就有三千多人,曹魏损失惨重。

之后司马懿再也不敢与诸葛亮正面交锋,即便魏军将领请战,他也不准,只是固守。

当年六月,蜀军粮草终于支撑不住,诸葛亮又接到刘禅撤军命令,于是主动撤退。

我们都知道张郃因追击蜀军在木门道中伏兵而死,但究竟是张郃自己领兵追击还是司马懿强令追击的呢?

三国志张郃传载"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这里的意思似乎是张郃自己追击诸葛亮。而据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记载:"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这里明确记载张郃不同意追击,宣王,也就是司马懿不听,张郃是"不得已"才进兵的。《资治通鉴》载"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陈寿写三国志文笔是极为简洁的,由于他当时所能掌握的史料有限,另外除非他认为可信,否则不会收入传记,导致很多信息在三国志中看不到,裴松之的注要比三国志本体文字多出几倍。我们看到《魏略》与《资治通鉴》都提到是司马懿命令追击,那么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司马懿是这次整个战役魏军总指挥是毫无争议的,当张郃与司马懿在一起时无疑也要接受司马懿指挥。其次三国志的记载没有体现出司马懿,是曹叡直接给张郃下达的命令,这是不对的。如果不说此处为陈寿误记,那换种说法是陈寿行文实在太简洁,把司马懿给简洁掉了。明确了谁是老大,问题迎刃而解,张郃若要出兵,一定要有司马懿的命令才行。何况司马懿是第一次与诸葛亮打交道,张郃可是已经与蜀军对战多年,显然更了解诸葛亮的行军风格就是稳,撤军必然会有断后。

所以,张郃追击是司马懿强行命令下无奈之举。

司马懿是故意害死张郃的吗?

不是。

这种阴谋论当然很有市场,因为第一这符合司马懿阴险狠毒的形象,第二符合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第三符合张郃常年蜀汉手下败将的形象。各方固有形象都得到了维护,太合理了。

但真的如此吗?先说张郃,定军山被众人推为主将,危难时稳定军心避免崩盘;江陵城外几次打退东吴援军,身先士卒;街亭大败蜀军,迅速收复陇右三郡;早年间跟随曹操征战河北,后来随军平定马超、韩遂。张郃是戎马一生的战将,加上他与蜀军交战多年,从曹叡每次战蜀必召张郃的行为来看,也看出他在军中的地位,恰恰是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所以刘备当年才会感叹杀夏侯渊不如杀张郃好,张郃对付蜀汉是颇有心得的。

再说司马懿,此时的司马懿虽然已经位高权重,但曹叡尚在,要知道曹叡的能力可比曹丕还强,面临的外部环境远比曹丕棘手,都能得心应手的应对,连续击败东吴和西蜀。如果司马懿图谋不轨,曹叡是不会放过他的,另外此时曹操时代的旧臣如陈群、辛毗,以及曹氏宗亲曹洪尚在,司马懿是人不是神,毕竟曹丕曹叡都短命这件事司马懿是算不出来的。笔者认为司马懿的轨迹与曹操非常类似,一开始应该都忠心朝廷,但随着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权力不断增强而发生心理转变。不然曹操当年攻下汉中,司马懿也不会劝他进攻益州了。否则曹操一统三国,司马懿就没什么事了。人的思想是逐渐变化的,笔者认为至少此时的司马懿没有想到那么远。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非要派张郃追击蜀军?

很简单,司马懿是前敌总指挥,第一次对阵诸葛亮,而二把手张郃经验比他丰富、年龄比他长、威望比他高,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司马懿总是想表现自己。否则凡事都听张郃的,那岂不是显得自己没有能力?司马懿是外姓,是曹真的替补队员,没有突出表现的话曹叡以后完全可能换其他人坐这个位置。所以第一次面对诸葛亮,一定得让张郃知到谁才是老大,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在军中的威望。

可是前文笔者介绍过,整个战役张郃不断的提出不同意见,司马懿说东张郃非要说西,笔者认为这并非张郃对司马懿有个人恩怨,应该只是单纯对战场局势的见解。但司马懿是不会听的,他的目标是通过这次战役确定自己军中地位,给自己增加威望,如果凡事都听张郃的,岂不是打自己的脸?张郃哪有这些政治头脑,他是武将不是谋士,当然没那么多考虑,于是照旧怎么想就怎么说。

司马懿能不气吗,本来立功心切,没赚到便宜又吃败仗,好不容易把诸葛亮熬走了,他一定要让张郃吃个瘪,教训教训这个不听话的老将。"蜀军很明显就是有埋伏,但我偏要你张郃去,就是要你打个败仗回来,让你出出丑!"司马懿应该就是这样的心思。

以上为笔者推测,类似的说法在史料中是见不到的,因为司马家后来建立晋朝,陈寿写三国志也是晋代,所以关于司马懿的负面记载是很难找到确实证据的。

笔者认为司马懿派张郃追击的动机顶多也就是让张郃出丑恶心一下他,至于说借诸葛亮之手杀掉张郃,应该不至于。而且即便中伏,主将战死的几率也并不大。

关键词: 街亭之战 车骑将军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