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元朝皇位更迭频繁的原因-全球时讯

时间:2023-02-15 14:01:0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虽然很多人认为1388年蓝玉消灭北元政权作为元朝覆灭的标志。但主流观点认为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为元朝结束的标志。


(相关资料图)

从1271年到1368年,元朝享国时间为98年,历11帝。而在这11位帝王中,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末代皇帝元顺帝在位36年。中间的38年,由9位皇帝共享!38年换9位皇帝,平均一位皇帝在位只有4年多,这意味着忽必烈之后,元朝的皇位更迭特别频繁。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1、元朝中期皇帝普遍短寿

在忽必烈和元顺帝之间的9位皇帝,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短寿。

这9位皇帝的享寿时间为:元成宗42岁,元武宗30岁,元仁宗35岁,元英宗20岁,泰定帝53岁(这是唯一超过50岁的),天顺帝8岁,元文宗28岁,元世宗29岁,元宁宗7岁。

皇帝享寿时间短,客观上决定了其在位时间都不会很长,要知道,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享寿69岁,而最高寿的皇帝乾隆享寿89岁。所以,短寿绝对是导致导致皇位更迭频繁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古代皇帝身负管理天下黎民百姓的重任,日理万机,身体很容易就会出现透支。历史上很多皇帝就是因国事操劳,积劳成疾最终病倒在龙座上,壮年而逝的。

除了国事的操劳,在个人生活上,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妃嫔集团,这些后宫生活也是导致皇帝气虚寿短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元朝的皇位,不得不频繁流转。

2、继承制度存在巨大缺陷

从夏朝开始,中原王朝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君位传承的正常进行。

但元朝脱胎于蒙古汗国,他们有着蒙古特色的汗位继承人制度,要知道元朝皇帝不仅是皇帝,更是蒙古的大汗。

在蒙古,一般一个蒙古家庭会有多个儿子,为了家族的兴旺,除了小儿子留在身边照顾父母养老送终之外,剩下的儿子在成年后都需要离开家庭自力更生。父母去世后,家庭的财产全部由小儿子继承,这一制度叫做"幼子守灶"。

毫无疑问,"幼子守灶"制度适应于草原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族的繁衍壮大。但一旦将这一制度应用在皇位传承上,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因为首先,皇帝嫔妃成群,谁也无法保证哪个儿子是最后一个孩子。而在皇帝驾崩后,年长的儿子拥有更强的实力和更多的资源,幼小的儿子根本就无力抵抗,动乱不可避免。

在元朝中期,几乎每一次的皇位流转,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动荡,"幼子守灶"制度让元朝皇族深受其害。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遵循"幼子守灶"原则。在他死后第三年,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但是汗国的大部分财产和军队留给了幼子拖雷。成吉思汗死后,拖雷一直以监国身份参政。

成吉思汗本来的初衷是希望几个儿子互相帮助,壮大蒙古汗国,但很快兄弟就出现了嫌隙,1232年,拖雷中毒而死,窝阔台汗位得以稳固。

作为崇尚汉法的皇帝,忽必烈曾经有意学习中原王朝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度,并确立真金为自己的太子,但很快真金早逝,忽必烈对汉臣产生了巨大反感,随即汉化停止,继承人制度改革停滞。

除"幼子守灶",在蒙古汗国内部,一直以来都在推行"忽里勒台制",即部落内部推选继承人的制度。这一制度虽然民主,但是因为选举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所以派系的分裂是必然的。尤其是蒙哥汗死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进行了长达5年的内战,忽必烈取胜后,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各部开始脱离蒙古汗国,四大汗国逐渐走向崩溃。

蒙古汗国在建国前盛行奴隶制度,奴隶主对所辖奴隶有绝对的支配权,而奴隶有时候代奴隶主做事,奴隶主会给予其极大的信任。这听起来很和谐,到了元朝时期,大臣就成为奴隶的角色。因此,作为皇帝的代表,他们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所以到后来权力约束更少,这是非常可怕的。

古往今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制约的权力就是灾难!元朝的相权发展到中期已经是和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左右丞相甚至决定了皇帝的废立。

1323年,前右丞相铁木迭儿等发动"南坡之变",刺杀元英宗,另立新君,元朝皇位再次实现了流转,也宣告了元朝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衰落。

除了相权坐大,元朝中时期后宫干政事件也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元帝国中期皇位的继承。

可以说,"幼子守灶"和"忽里勒台制"助长了蒙古人的投机性,让帝国陷入无休止的攻杀之中。

3、权力分配出现失衡

但元朝似乎是个例外。

元朝初创,在地方上推出了行省制度,相比于之前的郡县府路制度,行省制的集权程度大大提升。但在中央,蒙古汗国的制度再次影响了元朝的发展。

关键词: 蒙古汗国 成吉思汗 阿里不哥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