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三国此人智勇双全,无惧马超韩遂铁血联军?曹操靠他完胜关中叛将 前沿资讯

时间:2023-02-14 14:45:3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相关资料图)

公元211年,马超韩遂联军作乱关中,曹操亲率大军征讨,马超以潼关为据,双方一时相持不下。此时,徐晃给曹操献计道,"

公盛兵於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为军先置,以截其里,贼可擒也。

"徐晃此计,不仅避开潼关的特殊地势,还根据战场的特别形势,实施偷渡黄河,进入关中,直接对阵马超等关中叛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河东西南两侧适合大军渡河的三个渡口,其实各有利弊,如禹门津处在黄河大峡谷的出口处,河面较窄,最易渡河,但离关中核心区最远,不易行军;风陵渡在黄河大拐弯处,渭、洛、黄三条河流相交处,晋、秦、豫三省交界处,与潼关相隔黄河,直线距离只有7里,离关中核心区最近,却渡河难度最大,最容易被潼关守军半渡而击。一旦大军侥幸过河,在潼关前却无法找到一块合力的落脚点,反会被前方堵塞而混乱不堪;蒲坂津背靠河东郡中部,对面是广阔的平原,跟关中核心区和渡河难度均居中。一旦渡过,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关中平原的腹地,瓦解关中平原的统治力量,是最理想的行军渡河通道。

(龙门渡、蒲津渡、风陵渡三个渡口的地理位置)

其实,早在曹操取关中之战之前,从禹门津渡黄河有两例:第一例: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大战,秦从禹门津东渡击晋,掳晋惠公姬夷吾;第二例:周威烈王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国大将吴起从禹门津西渡黄河,并在河西少梁(今陕西韩城市南二十里西少梁)修筑城池,打败了前来讨伐的秦军,取得第一次河西之战的告捷。从蒲坂津渡黄河有二例;第一例:周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625年),秦伯伐晋,秦从蒲坂津东渡伐晋,攻破王官城(今山西闻喜县南);第二例: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赵国将领庞暖率赵、楚、魏、韩、燕五国第五次合纵攻打秦国,从蒲坂津西渡黄河,直攻关中;从风陵津渡黄河,军事行动未曾有过,民事却比比皆是,如泛舟之役(也叫秦输晋粟),周襄王五年(公元前647年),秦国运粮船队就是通过渭河由风陵津东渡黄河而北上晋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里故城村)。

(徐晃北上渡黄河占据西河的路线图)

当然,打破战局的,不仅是靠巧计,还需有气势。再看看看双方气势。曹操取关中之战(也称渭南之战)时,虽然双方兵力十分接近:曹操统率贾诩、娄圭等谋士,曹仁、钟繇、夏侯渊、徐晃、朱灵、丁斐等猛将及大军近十万;韩遂、马超联合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八部,组建联军,关中十部皆为将领,关中联军十万,史书上未见有谋士记载。但是双方气势大相径庭:曹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全部对曹操忠心耿耿,一切皆以曹操的利益为中心;而关中联军左右离心、一盘散沙。

关中联军是以韩遂、马超两部为核心,据守关中的十个大、小军阀组成联合体。关中联军只是一个临时结合体,即没有统属关系,也没有约束机制。平时,十个军阀分散在自己所割据的地盘。只有在发生利益攸关的情况时,为了共同的利益才会集中一起,并且自带粮草,出兵作战,一起对敌,共同保住自身利益。

基于关中联军的性质,才会出现梁兴五千步骑阻挡不住徐晃刚从蒲坂津西渡黄河的四千步骑兵,才会显现关中联军的核心人物韩遂、马超两人在阻击曹操大军从蒲坂津渡黄河出现不同意见而无人拍板的指挥调度混乱的现象:马超建议北渡渭河而据守北岸;而韩遂主张稳守渭河而半渡阻击。因此,关中联军虽在兵将数量上强过曹军,却在气势质量里弱于曹军。

(曹操主力渡过黄河,在西河与关中联军相持示意图)

从献计渡河一例,可以看出徐晃过人的洞察力和胆识。他追随曹操往南及向西征战中,特别是在对关中十部的作战时,能跳出潼关地势、摸清战场形势及理顺双方气势,做出绕潼关而沿黄河北上,渡蒲津而占西河南阻,设营寨而接大军西渡,隔渭水而据关中对决的破敌之策,从而大破关中联军,取得渭南战役的胜利,为曹操控制关中局势和西取汉中创造了条件。在《三国志》等史书中,在同时期的武将中,还未发现比徐晃的智谋记载更多。故徐晃堪称为智勇双全的名将。

笔者按:借势,是指依靠别人的势力;或指乘机、乘势。徐晃,在曹操西征关中联军之际,借潼关地势、战场形势和敌我气势,向曹操献计偷渡蒲津占据西河南阻梁兴,从而为曹操西征胜利奠定基础。正所谓:不知势,无以为人也。

关键词: 智勇双全 关中之战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