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从赵匡胤到赵恒三位皇帝的一系列举措使宋朝彻底变成重武轻文

时间:2023-02-14 09:56:4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礼乐崩坏,军阀年年混战,老百姓苦不堪言。并且当时也没有皇权天授的概念,一个皇帝能不能坐稳天下,全看他有没有掌握军权,如果有,皇帝才能坐稳继位。反之,即便当了皇帝,也坐不长久,很容易就会被人赶下台。

比如后晋、后汉,皇帝就形同虚设,节度使不想买账(石敬瑭就是被节度使活活气死的),皇帝根本拿这些人没办法。如果皇帝把节度使逼急了,搞得造反了,节度使还能把皇位给篡了。

像这样的时代,老百姓会留恋吗?皇帝睡觉能睡得安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到了五代后期,周世宗柴荣(也叫郭荣)继位后,他就力图改变这种现状。


【资料图】

柴荣的强干弱枝政策实行几年后,地方节度使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了他病死时,藩镇对中央已不构成威胁。节度使们再想像后汉太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那样以节将身份入朝篡位,已没有可能。

不过柴荣虽然把地方节度使防死了,但他英年早逝,没来得及清洗中央禁军,导致他死后才数月,掌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就造反篡位,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的基业。

赵匡胤继位后,出于得朝不正,心里有鬼的原因,再加上他刚刚造反,有经验,对如何造反门清的很,所以在平定了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反叛后(因不满赵匡胤篡位而起兵造反),他第一时间就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逼迫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将领交出了兵权。

历史上有两次"杯酒释兵权",第一次赵匡胤夺了石守信这类禁军人物的兵权,第二次是若干年后,赵匡胤故技重施又夺了藩镇节度使的兵权。彻底解决了藩镇问题。另外赵匡胤没有剥夺边疆大将的兵权,因为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出身,他知道边将的重要性。

兵权问题解决后,赵匡胤又连续下发了三道圣旨,先后剥夺了藩镇节度使的司法权、财政权、经济权。由于之前藩镇的兵权就已经被削弱了,无力对抗中央,所以这三次收权都很顺利,赵匡胤也因而完成了中央集权。

事情发展到这里,五代十国时期极度重武轻文的现象得到了缓解,文臣地位提高,基本与武将保持一致,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很多人给赵匡胤乱扣帽子,说他导致宋朝重文轻武,文武失衡。其实这很冤枉人。

换而言之,赵匡胤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武将无论是地位还是话语权,都不算弱,当时还没有达到重文轻武的程度。所以真正把重武轻文,文武并重逆转为重文轻武和"重文防武"的人,不是赵匡胤,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和侄子赵恒。

为啥重文轻武是在宋太宗时期形成的呢?因为赵光义跟他哥一样,也是得位不太正,心虚的很。并且他还是个文人,不会打仗,不像赵匡胤那样可以御驾亲征。因此他上台后就只想到了一点,那就是"维稳"。

他为了保住皇位,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防止武将专权上了,其防范武将的力度比赵匡胤还要强。他的这些做法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在赵光义的阴影下,这些原本生龙活虎的猛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一次打仗,都必须要用赵光义的作战计划,而且不管什么时候,即便军情再紧急,也要都向赵光义请示后才能做修改。时间一长,将士们为了不让皇上觉得他们不忠心,都选择明哲保身。至于打仗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面对这种武将不卖命,只想着明哲保身,赵光义又是个什么态度呢?他的态度非常有意思,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患不过边事 ,可预防;唯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在他眼里,武将比外患还可怕,为了防范武将造反,他可以无视外患。像他这么搞,时间一长,武将地位自然就低了。而要防范武将,宋太宗自然而然就要打造出一支规模庞大的文臣队伍出来。

到了宋真宗时期,文官队伍继续扩大,大量的士人经由科举选拔成为政府官员,而且经由科举选拔的官员升迁极快,太宗时期的进士如吕蒙正、张齐贤、苏易简、李沆、寇准等都先后就任执政,其中时间最短的,仅仅六年而已。

之后科举出身,包括进士科和明经、明法等诸科,逐渐成为官僚选拔主流方式,并在宋仁宗年间逐步形成了固定的升迁步骤,有了严格的升迁惯例。如此一来,宋朝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官僚集团,这些人有着坚实的共同利益。他们虽然是由皇权扶持起来的,但到了北宋王朝的后期,皇权也无法完全控制他们了。原因无他,就是国家太大,皇权不下县,只能由文官集团来管理国家。

至于武将,用后人的话说就是"宋人叱武如叱狗",完全沦落成了文人的走狗。韩琦诛杀焦用时,跟他同级别的狄青求情道:"焦用有军功好儿。"而韩琦却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这就是宋朝文人眼里的好男儿标准,如此贬武,军事焉能强盛?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好男不当兵",说的就是当时军人和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差距。

一个军人地位极低,待遇极差,除了走投无路的破落汉,没有人愿意去当兵的王朝,军事能强到哪里去?

关键词: 重文轻武 明哲保身 五代十国时期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