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今日热议:北宋迁都,赵匡胤不是不想迁,而是真迁不动

时间:2023-02-02 18:49:2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众所周知,北宋的都城建在东京汴梁。但是对于这个首都,宋太祖赵匡胤其实是不满意的。老赵不是没想过迁都,他对汴梁颇有微词,但是由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最终只能放弃!龙兴之地汴梁--对不起,老赵不喜欢你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他是趁着人家后周世宗柴荣病故,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篡权夺取的皇位。

北宋当时的首都汴梁,在北宋之前曾经是后梁、唐、晋、汉周等五个王朝的首都,这五个王朝加在一起不过五十三年,却出了13个皇帝。


【资料图】

赵匡胤作为北宋的开国之君,自然是希望自己的王朝能一直延续下去,大宋的皇帝能一代代的传下去,从风水的角度来说,东京这地方风水实在不好,53年就冒出来13个皇帝,平均3、4年就换一个,真成了"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了"。

除了风水不好之外,还有就是汴梁这地方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实在是无险可守,武将出身的老赵深知这一点,一旦敌军打来,汴梁周围无法建立并形成有效的第一道防线,很容易遭到敌军的围困。

特别是从五代后期开始,北方的骑兵部队对中原地区的威胁越来越大,跟柴荣混了很多年的赵匡胤肯定很清楚,也明白契丹将是最大的威胁。在汴梁这建都,一旦战争打起来,无异于自掘坟墓!

但是当宋太祖赵匡胤将迁都的想法告诉身边人还有大臣之后,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这股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部,是来自于皇族,准确的说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外部,主要是朝中的大臣。

哥哥想搬家,弟弟不干!

对于迁都这件事,赵匡胤和赵匡义哥俩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老赵大哥是执意要迁都,一开始赵老大想去长安,因为那里有潼关天险,又有八百里关中,不愁吃不愁喝,但是后来被身边人一扇呼,主要是说那边破败不堪,而且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漕运不治,而且那里虽然有潼关天险能阻挡来自东边的敌人威胁,但是背后却有吐蕃和西北游牧民族的袭扰,前代唐朝长安几次被吐蕃攻占的前车之鉴可谓历历在目。

结果赵老大一听,果断放弃了长安。之后他将目光瞄准了洛阳。洛阳北有黄河天险,东有虎牢、泗水等关隘,周围山河险阻,是个建都的好地方。

但是对于赵老大的提议,赵老二不干,他坚持要在汴梁定都,在给自己找理由辩解的最后,还不忘来这么一句"在德不在险"(出自续子之痛概念长篇卷十七 开宝九年),赵老二说这话等于是给自己的大哥赵匡胤将了一军,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靠的不是找个险峻的地方当首都,靠的是要有人品,要有德行,要能让天下人倾心。"

赵匡义的这句话,无异于是一记重锤,直接将大哥给顶了回去。

赵匡义说的有错吗?说的好像也没错,但这事儿不能细想,一细想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赵匡义是在给赵匡胤做道德绑架,是站在道德的层面不仅绑架了他大哥,更是绑架了一个国家,一个王朝未来的命运。

也正是赵匡义的这句话,宋太祖老赵后来也就没再继续坚持自己迁都洛阳的想法,但这事没完。就在赵老二走后,赵老大对身边的人说了一句非常值得耐人寻味的话,他说"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家老二说的话有道理,我今天就听他的了,但是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可就枯竭了。

迁都一事就此作罢,但并不代表宋太祖从此没了想法。看一下北宋皇陵的所在地--巩义,它位于豫西通道上,正好处在洛阳和开封中间的位置,赵匡胤将皇陵设在这,目的就是有朝一日迁都了,后代祭祀的时候不至于跑太远。

但赵匡胤的用心良苦,后世北宋的皇帝没一个能理解宋太祖的良苦用心的。

对于东京汴梁的地理位置,后来的皇帝也都不傻,外国使臣前来办事的时候,都会带着他们故意绕道,直到宋徽宗赵佶同志继位之后,在接待外国使臣,特别是金国使臣的时候,也不绕道了,直接将进军东京开封的路线告诉了金国人,这也为后来金兵南下,能快速到达东京埋下了伏笔。北宋亡国之后,曾经一片繁华的东京城也随着云烟飘过。

到了南宋端平元年七月(公元1234年),全子才率宋军进入汴京城,虽然实现了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将领一辈子都没实现的梦想,但此时的汴梁城早已不是《清明上河图》中那座繁华的都市了,曾经超过百万的人口东京汴梁只剩居民一千多家和六百多守军了。

在这之后,开封城再也没能恢复到北宋时期那样的繁华,而这一天将在未来的某一刻等待那时的人来实现!

后来的结果如何?北宋于公元960年建立,等到了1060年的时候呢?北宋已经是积贫积弱,冗官冗员严重,宋军的战斗力除了西北军还能打点之外,河北方面军战斗力直线下降,这一切的最后结果,就是1069年发生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除了自己亲弟弟反对,朝中的大臣对于迁都一事的抗议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皇上,我们不走

公元960年,原后周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勾结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从一介武夫摇身一变成为皇帝,国号也从周改成了宋。

面对到手的皇位,虽然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但要注意的是,石守信等人在前朝就已经是高级武将,既然是高级武将,待遇自然就不低,家中有房、有地,这房和地可都在后周的首都开封城里,后来被赵老大解除兵权,赵老大对他们也不错,给钱、给房、给地的,这些所有的既得利益可都是在汴梁。

钱可以带走,但是房子和地,是带不走的,不可能说把房子拆了,把土挖坑全部打包带走。就算是要卖,卖多少钱?多久能卖出去?这又是一个问题。

除此之外,赵匡胤篡权的时候,后周朝廷内部就已经是太后没有主见,朝中大臣乱作一团,当赵老大黄袍加身站在后周朝廷的那一刻,大势已去矣,会见风使舵的大臣自然会投到赵匡胤这边,对于这些人,赵匡胤肯定也会后加封赏。

现在皇上要迁都,要让这些大臣集体搬家,就像前边说的,他们的房子、地、甚至祖坟都在这边,现在要让他们离开这里,去一个新的地方居住、办公。开完乐呢!

所以当赵匡胤说出迁都之事后,朝中的大臣出于自己私立的考虑,在这件事上应该是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如果一两个大臣或者少数大臣反对,皇帝可能为了立威,罢免几个或者杀几个。但此时是几乎整个朝廷的大臣,赵匡胤不可能、也不敢、不会把所有大臣都罢免、都杀掉,真要是那样,新官吏一时间找不到、也提拔不上来,所有的活都得皇上一个人干,老赵累吐血了也干不完。

还有一点,也是别看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但是他对士大夫礼敬有加,而且待人宽厚。

翰林院学士王著,早年是后周世宗柴荣最信任的臣子,后来归顺了赵匡胤。有一次王著喝醉了酒,酒醉时想起了柴荣,结果撒酒疯,当众喧哗,估计是说了赵匡胤的坏话。其他人都为他捏把汗,认为必死无疑。

结果第二天,赵匡胤听说这件事后,只是说了句"王著不过是个酒徒。他从前在世宗幕府,我很熟悉他的脾气。何况一个书生,就算哭念世宗,又能做什么?"并没有对王著怎么样。

现在看到有这么多大臣反对自己迁都,少数服从多数,赵匡胤也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结语

关键词: 黄袍加身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