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天天报资讯】屠戮与宽容,带你了解司马氏“外宽内忌”的嬗代之路

时间:2023-01-30 11:59:4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父子趁大将军曹爽及其掌握禁军的兄弟,曹羲、曹训和曹彦等人扈从魏帝曹芳离开洛阳谒陵之机,在洛阳发动军事政变,这就是史称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在老朽残年行此险事,成功地控制了洛阳城,一举铲除了曹爽集团,从此掌握了曹魏的中央政权,司马氏也由此开启了魏晋嬗代之路。

司马氏由此开启了魏晋嬗代之路

司马氏十六年的魏晋嬗代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在这期间,司马氏内外强敌环伺,外有吴蜀虎视眈眈,内有来自皇室外戚、魏廷中央的重臣和地方军阀势力,不断以各种方式和司马氏展开了殊死了斗争。在亡魏成晋的这条荆棘之路上,司马氏有时毫不犹豫地举起屠刀,比如诛杀曹爽党人时的残酷血腥;有时又显示出了令人惊讶的宽容,比如陈泰公开痛哭曹髦之死的政治挑衅却并不致罪。《晋书·宣帝纪》里说司马氏"外宽内忌",笔者觉得这确实是司马氏在这期间统治手段的精辟总结和真实写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曹爽集团核心人员基本都被夷三族

那么,司马氏这种看似矛盾的"屠戮与宽容",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时代内容?司马氏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外宽内忌"的统治策略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就来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并做一解析和讨论,以求教于各位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

一、名士减半,司马氏对政敌的残酷屠戮

(一)对于曹爽集团核心人物的清洗

曹爽集团是司马氏集团最直接的敌人,两个集团的矛盾由来已久。《晋书·宣帝纪》说司马懿早年"不欲屈节曹氏",曹操还曾经派人刺之。司马懿因为害怕才不得不出仕为曹操的丞相文学掾。这段记载被南宋政论家叶适认为是史家的夸饰而非事实,"懿是时齿少名微,岂为异日雄豪之地,而操惧惮之至此?且言不欲屈节曹氏,亦可笑也"。叶适的逻辑和推断都无问题,但是问题在于叶适只是提出了疑问,而并没有回答《晋书》为什么要"捏造"这样一段有鼻子有眼的"谣言"?

叶适认为这个记载并不可靠

除此之外,《晋书·宣帝纪》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记载,那就是大家熟知的"三马食槽"和"鹰视狼顾"的故事。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晋书》中的这两段记载简直如出一辙,都在极力渲染司马懿和曹氏由来已久的矛盾和对立,但是《晋书》这样写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深意呢?笔者觉得这应该和司马懿在"自作家门"过程中灭绝人性的屠戮有极大关系,是司马氏欲图从儒家话语系统中寻找相关资源来为自己辩护之故。孟子有云"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正是因为曹氏对司马懿早年以及长期的"不义",所以才有后来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对曹爽集团高举屠刀,进行残酷和血腥镇压的"不仁"。而司马氏这种急切的自我辩护,其实也可以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一窥其屠戮的惨绝人寰。

当时的残酷之状,就连《晋书》也不加以讳言"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人,采取了连老幼妇孺都不放过的"夷三族"无差别屠杀。"于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三国志·曹爽传》)。清人赵翼曾经说过:"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惨毒,岂复稍有人心!",虽然赵翼这个评价说的是隋朝的杨坚,但是放到司马懿身上也是毫不为过而十分贴切的。

夷三族极其残酷

更有亲历其事者如王广所说的"同日斩戮,名士减半"。王广描述的这个酷烈景状应该并非虚言,因为就连王广自己随后也倒在了司马氏的屠刀之下。

(二)对于武装对抗者毫不手软的屠戮

前面我们提到王广自己也被司马氏所杀,王广何许人也?大家可能稍感陌生,但是一说起他的父亲,熟悉三国的朋友可能就都知道了,王广的父亲正是淮南三叛首次发难的王凌。王凌出身太原王氏,是汉代的名门望族,其叔父就是设计诛杀董卓的王允。自曹丕篡汉以来,王凌历任兖州、青州、扬州和豫州的长官,极其熟悉东南的形势,是曹魏后期稳定魏吴前线局势的重要人物。另外王凌的妹妹嫁给了出镇关中的征西将军郭淮;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军事的王昶,荆州刺史、扬烈将军王基这两人和王凌也私交匪浅。以王凌的资历和在曹魏的权势网络而言,确实是一个可以挑战司马懿政治地位的人物。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司马懿当然要对他赶尽杀绝。

通过这种宽容的方式,不仅原来的曹爽党羽可以成为西晋的开国元勋,更关键的是大量原曹魏政权中的官僚,以和平的方式加入了司马氏集团,完成了从魏臣到晋臣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司马氏魏晋嬗代的事业,这种"宽容"所起的作用远比屠戮政敌来得更为巨大。

结论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国内外形势还相当复杂,司马氏的魏晋嬗代之路还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外戚、曹魏旧臣和地方军阀都在蠢蠢欲动。面对这种局面,司马氏恩威并济,一方面毫不留情地举起屠刀,对于公开反抗自己执政地位者进行残酷血腥的屠戮;一方面又注意收拾人心,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宽容,司马氏极力拉拢和争取承认自己掌权的曹魏旧有官僚,把他们吸纳为新政权的一员。

凭借着"屠戮与宽容"这两种手段,司马氏以"外宽内忌"的姿态,最终完成了亡魏成晋的事业。

《三国志·王凌传》:

"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於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

王凌先是受司马懿诓骗而投降,本来以为自己和司马懿是旧交,能得一条生路。后来王凌发现司马懿欲置自己于死地,又转而选择了自杀希望保全宗族。但是没想到司马懿残忍决绝到了如此地步,司马懿后来不仅"常规操作"夷灭王凌三族,还把已经下葬的王凌开棺戮尸,然后将王凌残尸暴市三日。另外,这件事还牵涉到早就死了的前兖州刺史令狐愚,令狐愚因为之前和王凌共谋起兵,由此同样被夷三族,也被开棺戮尸。

在随后镇压毌丘俭和诸葛诞的武装对抗中,司马氏对待这些敢于公开和自己叫板的政敌。无一不毫不手软地进行疯狂屠戮,令人不寒而栗的"夷三族"在这个时期几乎已经成了"标配"。

《三国志·毌丘俭传》:

"别攻下之,夷俭三族。"

《三国志·诸葛诞传》:

"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诞,传首,夷三族。"

"夷三族"在中古时期来讲也是极其惨烈和不人道的,然而这一酷刑在司马氏铲除政敌的过程中被滥加使用,显示出了司马氏极其残暴的一面。司马懿对待曹爽先欺骗后屠杀的做法,有人曾经形象地总结为"曹爽只是想让司马懿滚,而司马懿要的是曹爽死"。其实司马氏在对待铁了心要和自己作对的势力,无论亲疏贵贱,又何尝不都是如此呢?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像夏侯玄这样和司马氏的"通家年少",司马氏也会痛下杀手。

(三)夏侯玄之死

嘉平六年(254年)李丰和张缉试图发动诛杀司马师的政变,并计划事成之后让夏侯玄辅政。但是这个计划尚未付诸实施,就因为走漏风声遭到司马师的扑灭。

《三国志·夏侯玄传》:

"于是丰、玄、缉、敦、贤等皆夷三族,其馀亲属徙乐浪郡。"

从记载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司马氏对待政敌,甚至只是潜在的政敌的冷酷无情。首先夏侯玄很可能根本没有参与此次政变,卢建荣教授在《魏晋之际的变法派及其敌对者》一书中认为,司马师此举只是借题发挥,铲除朝中潜在的政治对手而已。无独有偶,认为夏侯玄完全是被冤枉的还有清代学者赵一清,"姜氏云:太初之死,由师夙憾,兼有异志,恶其相逼,而构此狱。"

夏侯玄之死,是魏晋鼎革之际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关于司马师构陷夏侯玄必置之于死地这件事,需要单独稍作分析。

夏侯玄是曹魏晚期政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可以说是人气爆棚的一个人物。司马懿在世的时候,考虑到舆论影响,也只是把夏侯玄从关中召回洛阳,解除他和军队的联系,以太常这个闲职来安排他。

《魏氏春秋》:

"太傅薨,许允谓玄曰:"无复忧矣。"玄叹曰:"士宗,卿何不见事乎?此人犹能以通家年少遇我,子元、子上不吾容也。""

司马懿死后,许允曾经对夏侯玄说以后终于不用担心了。结果夏侯玄反而敏锐地预见到自己不会被司马师所容,甚感忧虑。其实夏侯玄和司马师本来还是少年时期的好友,夏侯玄之妹就是司马师的第一任妻子,两家本来还是姻亲,关系非常密切。当司马师要杀夏侯玄的时候,司马昭曾经还流泪动情地为夏侯玄求情。司马师斥责司马昭"卿忘会赵司空葬乎?"司马师口中的这件事指的是当年在司空赵俨的葬礼上,夏侯玄来得稍迟些,参加葬礼的数百宾客都"越席而迎",显示了强大的号召力和人望。

夏侯玄在曹魏后期政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然而就连这件事本身的真实性也极其可疑,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过质疑"曹爽以正始五年伐蜀,时玄已为关中都督,至十年,爽诛灭后,方还洛耳。案《少帝纪》,司空赵俨以六年亡,玄则无由得会俨葬,若云玄入朝,纪、传又无其事。斯近妄不实。"赵俨的葬礼在正始六年,夏侯玄此时应该远在关中,根本没有在洛阳。

关键词: 外宽内忌 由来已久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