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三个皇帝一忠臣:看明朝英宗、代宗、宪宗如何对待同一个忠臣?

时间:2023-01-29 18:06:0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古代皇帝对于忠臣,历来有一种复杂难言的心理。

明朝的英宗、代宗、宪宗,三个皇帝的命运都与青史留名的忠臣于谦有至关重要的联系,他们对于谦的态度不同,实质出自于他们的处境不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土木堡"事件,使英宗沦为俘虏,使郕王变为皇帝--景帝(代宗),又使宪宗的皇储之位受到直接的威胁,这一切,都出自于谦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系列行动。

三个皇帝都明白,于谦是忠心为国的,若不是于谦等及时靖难,明皇朝就会倾覆,他们谁也别想当皇帝了。他们也知道,像于谦这样有才干的人,对哪个皇朝都是需要的;像于谦这样的品德,又是哪个皇帝都应树之为臣子楷模的。

代宗倚于谦为长城,他知道自己的利益要靠于谦的权威与才干去维护。因此,他不担心于谦反叛,反倒担心于谦被人暗算。有人告于谦的刁状,景帝反把奏章给于谦看,叫他小心提防。当奸臣徐珵拼命往上爬,而于谦不念旧恶,向景帝推荐徐珵升官时,景帝很精明,第一次拒绝了于谦的要求,说:"这不就是当年劝我南迁(瓦刺大军压境时,徐珵诡托星象劝他迁都躲避,因于谦反对作罢)的徐珵吗?这人诡诈不可靠。别让他误了事。"徐珵因此要改名为徐有贞,终于钻了于谦的空子。

代宗面对群臣要求迎还"太上皇"英宗的呼声可以抗拒不理,但他顶不住于谦的浩然正气,只得悻悻然说:"从汝!从汝!"这一来,他也明白将给自己种下祸患,但拗不过这位忠臣。

英宗复辟,拥立他的诸臣要求杀于谦。尽管于谦当时已经下狱,英宗却很犹豫,说:"于谦实有功。"他不是怜悯一条性命,而是知道此人有用,但权奸徐有贞一句话刺中了要害:"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是啊,如果于谦无罪,发动政变者就是有罪,如果于谦是对的,当年他拥立景帝,尊英宗为"太上皇"的政策就应维持。

到了这地步,英宗的良心和对长远利益的考虑都只得让步,先保住失而复得的皇位要紧。因而于谦被杀,被抄家。

一抄家,新问题就暴露了:于谦执政多年,竟是家无余财,皇帝历来封赏的财物剑器,凡推辞不掉的,于谦都加上封条,放在一个房间里,锁得好好的,从未动用,仿佛随时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面对这个事实,杀他的诬陷他的人不能不为之震动,这个无私无畏才智无双的人,给杀人者的余生留下永难摆脱的梦魇。

尤其是英宗,他不傻,他理当要求群臣忠于国事,但他却用一班贪官污吏杀了一个忠臣,一个堪为表率的最理想的忠臣。不久,杀于谦的权臣石亨派自己的心腹陈汝言代替于谦当了兵部尚书,此人贪得无厌,才干了不到一年,就贪赃数万,事发后,英宗带大臣们到陈府开"现场会议",看着那些赃物,皇帝凄然而懊丧地说:"于谦在先朝如此受宠遇,死时却家无余财,陈汝言不是乱得太多了吗?"

石亨垂下头不敢作答。

没多久,边疆又传来敌寇入侵的消息,当年于谦创立的和平安定已被打破。英宗十分忧虑,恭顺侯吴瑾不由得说:"假如于谦还在,决不会让敌寇搞到这个地步。"

这回,轮到皇帝垂头不语了。于谦的影子始终沉沉地压在这些有罪者的心头。

皇帝力图摆脱良心的负疚和转移自己的责任,于是,就在这一年徐有贞首先倒了台;数年后,显赫一时的石亨入狱,死于狱中;另一名杀害于谦的凶手曹志祥也被灭族。

尽管如此,直到死,英宗也不肯认错。

轮到宪宗登台了。他曾因代宗的上台而失去过皇储的地位,是复辟的受益者。但他再不能绕过于谦这桩冤案了,否则,他就无法光明正大地治理国家。正如宋高宗杀岳飞,宋孝宗要为高宗赎罪一样,宪宗马上复了于谦儿子于冕的官职,并赐了祭诰,这祭诰一时传诵京城,其中有几句是这样说的:

"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持,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保社稷而不是单保哪一个君主,要主持公道却又不畏孤独,这可算准确地描写了于谦处事的特点。

至于追封加谥,那就不是于谦所求的了。只是这样一折腾,宪宗总算把压在三朝皇帝心上的那个正义的影子,移到于谦墓旁的"旌功祠"去了。

关键词: 这不就是 无私无畏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