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环球快资讯:明朝第一悬案,大臣提起直掉泪,悬了600多年至今未曾解决

时间:2023-01-25 18:08:3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明末礼部侍郎,东林党领袖,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他在国史馆整理资料30年中,唯独一件事一提起就频频掉泪,那就是明初的建文朝。


(资料图)

这段时期的历史实录无征,伪史杂出,可以说给史学家们造成了许多负担,对于研究国史的人来说,一段历史朝代的缺失足以让他们痛心落泪。建文朝的历史,尤其是建文帝的下落,成为了明朝第一悬案,至今已600多年,依旧未曾解决。

公元1402年,六月初三,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号率领大军直入皇宫,但此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明太宗实录》记载,朱允炆面对朱棣的大军心知不敌,悲痛欲绝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之后干脆放了一把火""遂阖宫自焚""

那么此事是否为真?不一定。因为靖难之役之后的这段历史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人为抹去跟修改,删改那个人正是明成祖朱棣。

当初朱元璋去世之前,生怕朱允炆这个心慈手软的接班人压不住他的一众叔叔,所以特地严禁各地藩王回京奔丧。朱棣是个有野心的,他不管朱元璋命令直接南下奔丧,后来还是兵部尚书齐泰利用太祖遗诏将其遣返。

说实话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还不错的班底,但无奈朱棣野心勃勃,在齐泰、黄子澄等谋臣提出""削藩""的建议后朱棣终于坐不住了,直接发兵以""清君侧""的名号入主京畿。在朱棣进皇宫的那天,一把大火覆盖了大半个皇宫,朱允炆也在大火中不见了踪影。

从此建文朝4年被全部抹去,原本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就去世了,之后都属于建文朝,但建文四年却被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无缝对接朱棣的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允炆的帝位也被夺去,朱棣变成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只被称为建文君。

""诛十族""这事大家都听过吧,是针对明朝大儒方孝孺的,愿意就是在于方孝孺只尊朱允炆为正统。实际上当时建文朝400多位朝臣,肯向朱棣称臣的只有20多位。

由于这一段历史被高压抹去,因此朱棣去世后倒是有不同版本涌现了,可谁都无法判定事实,连《明史》都只好含糊其辞:""(建文)四年六月乙丑,燕兵犯金川门……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哦豁,原本说朱允炆死在了火中,这里有成了朱允炆下落不知所踪,找出的其实是皇后的尸体。清朝时期自然不用给明朝这个面子,直接耿直表示:""(朱)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言帝尸。""尸体不确定,陵墓自然没有,连崇祯帝朱由检都表示:""建文无陵,从何处祭?""

那么问题来了,朱允炆到底去了哪?关于死在火中的说法被认为是朱棣擅自修改后,基本上主流观点有两个,一个是他逃到了海外,另外一个是他遁入空门出家。

逃到海外那个的佐证在于郑和下西洋之事。《明史·郑和传》中有这么一段:""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讲白了就是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是附带的,真正目的是追寻朱允炆的下落,害怕他在海外收拢势力卷土重来。

同时《明史·胡濙传》中也有这么一段:""遣濙……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郑和是海路,那么他的亲信胡濙就是陆路,两路并行,势要找到出逃的建文帝。

公元1423年,胡濙回朝立刻进宫跟朱棣深夜细谈,同年郑和不再出海,很有可能是已经确定了朱允炆的下落并且保证其已经不会再对自己造成威胁。

而关于朱允炆出家了这一点,在如今我国西南地区一直都流传有朱允炆在此云游的传说,并且万历帝时期,他曾问过首辅张居正朱允炆是否真的出逃了,张居正的回答则是:""此事并没有确切记载,从先朝臣子口中得知,建文君化妆成僧人出逃,从此游云四方。""

在朱棣在位时期,曾经抓到过一位名为溥洽的老和尚,据说这位溥洽正是帮朱允炆剃发出家之人,朱棣找不到朱允炆,就只能把溥洽关了起来,直到他的帝师姚广孝病重,临终遗言希望朱棣放了溥洽,老和尚才重获自由。

朱允炆的后代是明英宗朱祁镇因为想起了自己被囚禁的岁月才放出来的,而他的年号是万历帝时期才恢复的,从此洪武三十五年又变成了三十一年,方孝孺等一批死于靖难之役的忠臣也恢复了名誉。

但直到明朝灭亡,朱允炆的帝位始终没有恢复,直到南明时代来临,南明弘光帝才在群臣的建议下补齐了建文朝的一切。可两三百年的时间,足以使得当初的很多真相再难补齐,不过不管到底是哪个版本,朱允炆究竟是否死在了火中,如果没有那么到底去了哪,已经成为了明朝第一悬案。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宗实录》

关键词: 三十五年 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洋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