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张良的足智与多谋

时间:2023-01-22 11:54:5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春,刘邦定都洛阳。被征往陇西(今甘肃天水、兰州一带)戍边的齐国人娄敬途经洛阳时,经同乡虞将军介绍 帝刘邦,劝他放弃洛阳,建都长安(今西安)。一番利弊分析,终于打动了刘邦。然而,当他征求群臣意见时,他们多为山东(崤山以东)人 言,认为洛阳坚固,足以凭恃,不愿离开熟悉的故土西行。


(资料图)

于是,刘邦问计张良,张良认可娄敬的建议,他说:"洛阳方圆不过数百里,土地贫瘠 敌,并非用武之地。而关中则不然,东有崤山、函谷关之坚固,西有陇山、蜀郡沃野千里,南有巴蜀富饶,北有胡人畜牧之便利,西、南、北三 只须东面控制诸侯即可。"张良一锤定音,刘邦不再犹豫,下令定都长安,当天便车驾西行。

由此可见,张良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秦始皇病逝,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韩王复立,张良奉韩王为主,殚精竭虑,以供驱驰。然而,当秦国灰飞烟灭,诸王分封不久,项羽却毁 王。这不仅绝了张良的复国之梦,也令他心无旁骛地跟随刘邦。他不仅出计谋献奇策,联合各地藩王向项王发起反攻,还在楚汉决战进入攻坚阶 被重兵围困荥阳、阵脚大乱、心生绝望之际,为他鼓劲打气。垓下之战,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在张良等人的辅佐下,终于获得彻底性胜 了焕然一新的汉家天下。

高人张良之"高",不仅在于足智多谋,更体现在功成身退。他是古代历史上那种少有的真正"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物,复兴韩国未成,但他帮 下了汉国。

新生的汉国,显然比区域性的韩国更加辽阔强盛,刘邦比韩王也更具雄才大略。然而,复国梦一旦以另一种形式实现,张良却主动放 属于他的权力与荣耀、显赫与享受。

刘邦称帝,并未忘却旧情旧恩旧功,尊张良为"帝师",封地三万户。他认为自己能得天下,主要靠三人--张良、萧何、韩信。若论功绩, 何当在张良之上,但刘邦却推张良为"三杰之首",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张良在刘邦心中的这种分量,在于打天下时"先知先觉",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在夺取天下之后,每次献策,都能鞭辟入里 綮。

比如西汉初立,为笼络人心,张良建议刘邦封赏曾经背叛过他并痛恨不已的雍齿为什邡侯。于是,刘邦给人的印象,便是心胸宽阔、不念旧 蠢蠢欲动的旧臣看到了希望,他们不再牢骚满腹、私下谋反,天下于不知不觉间得到安定;张良认同娄议之议迁都长安,是为百年大计,奠定了 的牢固根基;在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疏不间亲",分寸有度,并适时保护太子……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样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要那些开国大臣真正做到不恋权位、功成身退,难矣哉!

汉初三杰,萧何尽管小心谨慎,仍被看他不顺眼的刘邦故意找岔,治罪下狱,后侥幸得脱;韩信结局最惨,以谋反罪被杀,并诛灭三族;惟 不仅幸免于难,还始终深得刘邦信任,赢得吕后尊重。

张良若非具备超人的智慧与脱俗的境界,实难洁身自好、免于罹难。

刘邦封赏功臣,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即在齐国可任意挑选三万户作为食邑。而张良却谢绝了,只愿受封留县。他为何选择留地?这里既 初起兵反秦之地,也是张良与刘邦相遇的地方,可见其良苦用心。张良被封"留侯",激流勇退,在刘邦逐个翦灭异姓王的斗争中,善于出谋划策 极少参与。

据《资治通鉴》卷第十一所记:"张良素多病,从上入关,即道引,不食榖,杜门不出,曰:"……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 良足矣。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自随刘邦迁入长安,张良便行"道引""辟谷"等养生之术,称病闭门不出。因辅佐刘邦而封万户侯,这对 沦为平民百姓的他来说,已达峰巅,心满意足,于是不再过问政事,愿随神仙赤松子云游四海。

中国传统史学一个最大的优长,便是史论结合。《资治通鉴》也是如此,司马光常以"臣光曰"阐述自己的观点。当他叙述张良退隐这一史实 住发表感慨道:"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 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张良字子房,他明知神仙虚幻,却仍宣称要追随赤松子遨游世外,看淡功名利禄,明哲保身,从容退场。这,也是封建皇权体制下功臣、 的"法宝"。

关键词: 资治通鉴 明哲保身 功成身退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