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视点!二十年间几进几退,是李善长贪恋权位,还是朱元璋难忘故人

时间:2023-01-20 17:48:1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洪武三年,李善长患病,左丞相的职务由汪广洋代理。洪武四年春节刚过,李善长正式请求退休,朱元璋批准了,由汪广洋为右丞相,参知政事胡惟庸升任左丞相。


(相关资料图)

卸任了丞相,李善长仍然是韩国公,仍然是太师。算起来,李善长此时五十多岁,病好之后朱元璋没有让他完全赋闲在家,曾经派他监造临濠的宫殿,又曾督察各地的屯田事务。

洪武九年七月,朱元璋把自己的大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大儿子李祺。这是朱元璋第一次嫁女儿,婚礼各环节的礼仪都需要制订,以为后来者的典范,所以各方面做得非常庄严、隆重。整个过程当中,李善长、李祺父子风光无限,一时无两。

可惜好景不长,一个月之后,汪广洋和陈宁就弹劾李善长失礼,朱元璋生病近十天,李善长一直装傻,没有主动问候。而且他的家教很差,驸马都尉李祺接连六天不上朝,有种种的失礼之处。

按理说,李善长处事缜密,不应该出现这样低级的疏漏,只能说他们父子在这一时期太飘了。受到指责之后,父子二人免冠待罪,吓得不轻。

朱元璋没有追究,原谅了李家父子,但这是李善长第一次被人公开批评,其中透露出来的信号值得他认真反省。

这件事并没有影响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赖,第二年他又让李善长和曹国公李文忠一起主持军国重事,包括中书省的行政事务、都督府的军队事务和御史台的监察事务,他们两个都要总管,只需要把最后的决议报知朱元璋就可以了。

这是朱元璋放权的时期,他还让皇太子朱标练习处理政事,许多事务交给皇太子决断。他担心皇太子处置不当,让李善长等几人辅助皇太子决断。

显然,这一时期李善长的权力比他做过的左丞相更大。

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御史中丞涂节告发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等人谋反。其中还提到胡惟庸与李善长等人勾结,"贪贿弄权,无所畏忌"。

按照涂节的指控,胡惟庸曾让自己的亲家、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一起谋反,许诺事成之后,封他为淮西王。李善长不敢答应,胡惟庸亲自登门,李善长把他迎进去,"惟庸西面坐,善长东面坐,屏左右,款语良久,人不得闻,但遥见颔首而已,惟庸欣然就辞。"

在胡惟庸的罪状当中,与李善长有关的这一部分,语焉不详,猜测和捕风捉影的成分很大。

结果胡惟庸、陈宁等人包括举报他们的涂节都被处死。有大臣又请求处死李善长、陆仲亨等人,朱元璋说:"此皆吾初起时腹心股肱,吾不忍罪之,其勿问!"

显然,朱元璋认为,对李善长等人的指责还不成立,证据不足,缺少实锤。

朱元璋又反省十三年来的国家体制的重大弊端:"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欺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譬堤防之将决,烈火之将然,有滔天燎原之势。"

朱元璋彻底否定了中书省和丞相,而李善长正是胡惟庸的前任,从至正二十四年起正式主管中书省,此前的多年间,虽然没有丞相的名分,实际上他早已经在扮演着丞相的角色。

现在朱元璋痛思丞相制度的弊端,是对胡惟庸的宣判,也是对李善长的否定。

多年以来,身段柔软、小心谨慎的李善长身居高位,于公于私,都与胡惟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胡惟庸的下场和那些针对他的指责,不能不让他胆寒。

二月,李善长请求回老家,给出的理由是"年老养疾",朱元璋同意了。

李善长又归还了朱元璋赏给他的二十家仪仗户,这些仪仗户由南京的百姓充当。朱元璋改派了二十户军士充当仪仗户,当然不是只给李善长一个人,其他公侯也都有,比如徐达也是二十户,其他的公侯依次递减。

同年四月,御史台左中丞安然因为过错被夺职,朱元璋又让李善长出面管理御史台的事务。

这已经是李善长第三次退而复出了,前两次分别是在洪武四年和洪武九年。李善长几次主动请求隐退,朱元璋都同意了,随即又会给他一份不轻不重的差事,重新把他圈回来。

同样的戏码几次上演,耐人寻味。

按理说,朱元璋身边人材济济,没有哪个人是不可替代的。让朱元璋难以舍弃的,是李善长的才华还是他的威望?

依照李善长的见识和智慧,不可能意识不到身居高位的凶险,不可能没有察觉一次又一次的命运警讯,但他求退的意愿没有刘基那样强烈,那样迫切。也许在他看来,自己与刘基相比,人脉和根基要牢固、深厚得多。

更重要的是,总有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把他拉回到权力的核心,这种力量来自上面,也源自他的内心。

于左

关键词: 二十年间 而且他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