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环球观焦点:文丑武艺高强, 张辽和徐晃不是其对手, 为什么还抢着上前挑战?

时间:2023-01-14 08:51:3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

熟读《三国演义》,大多数人都不会对文丑感到陌生,毕竟他算是死于关羽刀下的名将之一,与华雄、颜良并称关羽的三大经验包。也就是说,虽然他的知名度不低,但是在世人眼中,他仅是一个无能之辈。然而如果细读演义,我们就会发现,这仅仅是一个误解,文丑从出场到阵亡,有许多拿得出手的战绩,例如他曾数合击溃公孙瓒,五六十合战平赵云,以一对二战大败张辽、徐晃等。不过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张辽和徐晃,明明不敌文丑,面对文丑的时候,他们为何为主动上前呢?

在文丑与曹军对阵之前,与他齐名的颜良曾先一步前来。两军对峙之时,颜良三合斩宋宪,一合杀魏续,之后徐晃亲自上阵,"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颜良的勇武,超出了曹操及诸将的预料,原文中提到"诸将栗然"。小编估计,当时最胆颤心惊,且后怕不已的人,便是徐晃了吧?而彼时,张辽也是在军中的,"栗然"的众将,自然也包括他。

可是当颜良斩杀,与其齐名的文丑到来之时,张辽和徐晃,却仿佛之前被吓破胆的人,不是他们一样,在曹操问:"文丑为河北名将,谁可擒之"时飞马齐出。身为名将,他们应该是有一定判断力的,他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就算文丑不及颜良,也不会相差太多,既然他们敌不过颜良,遇上文丑,大约依旧不是对手。可是他们却并没有再次"栗然",反而主动迎了上去,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对于这种情况,小编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一、面子问题

熟读《三国演义》,我们不难得知,大多数武将,都非常的好面子,即使能力真的不如他人,也不会轻易承认。在面对颜良的时候,徐晃失败,张辽则吓得未敢出头,结果"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出尽了风头。徐晃和张辽,在内心深处,应该是不服气的,可是颜良已经被关羽斩杀,不可能复活,再让他们杀一次。因此与颜良齐名的文丑,成了他们新的目标。为了避免再次被关羽抢了风头,也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曹操刚刚问完,他们不及答话,便飞马而出了。

二、占据优势

当然了,他们想要证明自己的实力,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得到曹操的赏识和重用,这一切都建立在他们还活着的基础上,如果说,他们认为此次出战必死无疑,估计也不会这么积极。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给了他们自信,让他们认为自己有机会战胜文丑,并立下大功呢?《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中提到:"文丑军既得粮草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杂乱。曹操却令军将一齐下土阜击之,文丑军大乱。曹兵围裹将来,文丑挺身独战,军士自相践踏。文丑喝目不住,只得拨马回走。"意思是说,曹操故意用粮草马匹为饵,扰乱了文丑的军队,文丑所率的大军,不但已经不能形成战力,反而开始了自相残杀。

在战场上,军队出现这样的乱象,基本上已经是必败无疑了,除非出现奇迹,否则战局不可能扭转。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徐晃和张辽才争相上前,想要拿下这一份大功劳。试想,如果文丑的军队,如颜良当初那般"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徐晃和张辽还敢这样莽撞的冲出去吗?小编认为,他们应该不会的。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徐晃和张辽,明明不敌文丑,却在对上此人的时候,争相上前,并不单纯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挽回被颜良吓破胆时丢掉的面子,另一方面,则是料到了文丑必败,想要把握住时机。只不过他们还是低估了文丑,不但未能挽回面子,还成了文丑的手下败将,再一次颜面尽失--张辽还未及与文丑交手,便先被射中头盔,后被射中马匹,翻身落马;徐晃则"料敌不过,拨马而回"。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演义》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自己的实力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