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全球热头条丨明知劳民伤财,朱棣为何还是不顾大臣反对,一意孤行地连年北征?

时间:2023-01-12 20:05:2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同时,朱棣或许带有一个侥幸心理,虽然夏原吉等人说"内外俱疲,不宜远征",反对其北征,但并没有说遇到敌军的可能性。所以,朱棣是希望可以像第二次北征一样,给敌军主力来一次致命性的打击,再一次换来明朝边境的和平,在和平面前很多东西就可以不考虑。

引语

说到朱棣,很多人会想的是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了侄子的皇位,再者是他所开创的永乐盛世,平定安南,郑和下西洋,还有就是五次北征。


(资料图)

特别是在永乐十九年,朱棣更是不顾朝廷大臣的劝谏,一意孤行,连续三年北征,这是为什么?难道朱棣不知道征讨会劳民伤财吗?而且永乐后期的粮饷根本支撑不起大规模的征讨?

下面,一文读懂其中缘由。

朱棣商议北征,大臣皆反对

永乐十九年(1421年),阿鲁台在其领地发展得不错,渐渐地就桀骜不驯,多次扣留和辱骂明朝使臣,还时常掠夺边塞之城,朱棣曾多次警告,但阿鲁台都不予理会,更是举兵围攻兴和,致使都指挥王祥战死。

面对如此桀骜不驯的阿鲁台,朱棣自然是忍不了。于是,年过六十的朱棣,与大臣商议亲征。

十九年(辛丑,一四二一)冬十月,阿鲁台版,数寇边。初,阿鲁台为瓦剌所攻,穷蹙南窜。久之,生聚蕃富,遂桀骜。

每朝使至,辄嫚侮或拘留苦之。时时部落出没塞下,为寇。上尝谕其使还语阿鲁台,竟不悛。

至是,大举围兴和,都指挥王祥战死,上遂议亲征。

在帝制时代,虽然政策最后是由皇帝拍板,但其过程还是需要群臣的相助,君臣合作才可。所以,朱棣要想进行大规模的北征,还需要看下群臣的意见。

为此,朱棣召集大臣商议,先后找了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和礼部尚书吕震等人。

遂召原吉问边储多寡,对曰:"仅给将士备御之用,不足以给大军。"且言:"频年师出无功,戎马资储,十丧八九。灾眚间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勿烦六师。"

上不怿,令原吉往视开平粮储。

后来,朱棣又召见了刑部尚书吴中,但是吴中的回答几乎与方宾的相同,朱棣觉得群臣合伙来不让他亲征,于是大怒。方宾因为害怕,就上吊自杀。

由此可见,对于朱棣第三次北征,群臣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就算是猴鼠两端的吕震,一开始也是站在夏原吉一边的,后因为害怕才变了脸,转头去支持朱棣北征。

将杀原吉,召杨荣问原吉平昔所为,荣力言其无他,怒稍释,置不问。

于是,朱棣就去问心腹大臣杨荣,夏原吉有什么小把柄吗?但是,杨荣并没有像吕震那样落井下石,实话实话,夏原吉并没有其他的过错。

这样一来,杨荣的相助,夏原吉自救,加上皇太孙朱瞻基的求情,夏原吉才算是保住了性命,但朱棣把夏原吉和吴中都关进了监狱。

除掉了朝廷中的反对者,朱棣也如愿进行了他的北征计划,但粮草不足的困境还在摆在眼前,这是无法忽视的。

再次督运粮草

结束语

对于朱棣为什么要进行北征,而且是不顾大臣的反对,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连年北征。或许朱棣有些许固执,但他是也真的希望可以像第二次北征那样,希望可以给明朝带来永久的和平,完完全全地解决边患问题。

可是,连年的北征并没有给明朝带来永久的和平,反而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在帝制时代,"人治"还是占了主导的地位,皇帝一些错误的政策,将会给王朝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小皮】

参考资料:《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着手第一次北征的工作,召夏原吉处理粮运一事。十月,夏原吉动用了武刚车3万辆,运粮约20万石,以备军用。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三次北征之前,朱棣只好下令再次运送粮草,保证军队的粮草充足,防止出现军中缺粮的状况出现。

而这次运粮,总共出动了34万头驴,177573辆车,动用民夫235146人,运粮37万石,出塞后就分开储备。

经过此举,朱棣算是解决了粮草问题,没有后顾之忧了,理论上可以放心去北征,但是战争对于老百姓的伤害是十分大的。

而朱棣最后的三次北征时,可以说得到任何实际性的战果,没有任何的战利品,最后一次连敌人都没有遇到。这时,朱棣北征可谓是利大于弊,甚至说是毫无利处可言。

连续三年北征的得与失

说到北征的利与弊、得与失,前两次北征可能是有所收获,但后三次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利处,特别是最后一次北征,几乎就是白跑一趟。

而永乐二十二年,阿鲁台侵犯大同,朱棣又率精锐部队前去征讨。北征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出发,一路走到今内蒙一带,可根本看不到敌军的一兵一卒,就算有马蹄印,也都是很久以前留下的。

从此可见,朱棣后边的三次北征并没有得到很多的战果,甚至可以说是几十万大军白跑一趟,在北方绕了一圈就回来,还"赔了夫人又折兵",自己也死在了回师途中,根本没有什么获利可言。

所以说,朱棣后三次北征,是战果寥寥,完全可以说弊大于利,让明朝在风雨中漂泊,幸好仁宣二帝的力挽狂澜,才得以让明朝延续。可是,难道朱棣真的不知道其中利害关系吗?假如知道,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地进行北征?

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地进行北征?

我们知道朱棣所征讨的是北方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而且没有固定的住所,基本上是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迁徙。

而明朝则是以步兵为主,浩浩荡荡地几十万大军,行军的速度自然不够骑兵快,而且朱棣是一听到有谍报就率领大军出征,可以说是毫无目标的进行征讨,这也显得有些许的草率。

其次,边塞的驻军完全可以击退小股的敌人,为什么朱棣还要带病亲征,还是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一意孤行呢?关于朱棣为什么要不顾反对,毅然地进行北征,有这样几个说法。

一是朱棣是朱元璋与蒙古人所生,或者是朱元璋与朝鲜女子所生,所以因为流传的血液问题,对北方的环境有着天然的感情,加上对北方情况的熟悉,所以才会一意孤行地坚持北征。

二是,由于朱棣晚年得了一种怪病,要一直进行征讨,心里才会感觉到充实,病情也才会得以抑制,这说法有点离奇。

关键词: 一意孤行 劳民伤财 的情况下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