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环球新资讯:李自成亲口承认:崇祯不是坏皇帝!杠精反问:那你为什么要造反?

时间:2023-01-09 15:47:0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欢迎阅读

编者导读


【资料图】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但大明王朝的崇祯皇帝显然没有按照鲁迅先生的思路走完自己的一生。他选择了在爆发中沉默,在爆发中死亡。从天启七年开始,一路小跑带蹦跶的崇祯皇帝就始终没有停下自己爱折腾的脚步,在他当政的十七年里,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更换了50次内阁重臣。这个还未年满18岁的朱由检,稀里糊涂地登上了皇位,懵懵懂懂地掌握了帝国最高权力,随心所欲地处理国家大事,又凄凄惨惨地离开了人世。但就是这样一个稀奇古怪的皇帝,却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后人的广泛赞誉,甚至是他曾经的那些敌人。

崇祯年间宦官势力变化

李自成用"君非甚暗"四个字评价崇祯,大概意思就是说崇祯这个皇帝不算太坏。清朝的顺治皇帝用"孜孜求治,身殉社稷。"八个字来评价崇祯,大概意思就是说崇祯一门心思想把国家治理好,最后以死殉国。不过,敌人的夸奖未必都是好事,比如崇祯的这两个敌人,一个将自己逼死在了景山,一个抢占了自己的花花江山。

为此,谈艺不得再听听那些骂崇祯的人所讲的话,看看这个被敌人用嘴捧上天的崇祯皇帝,是怎么一步步被敌人用脚踩到泥里去的。

在爆发中沉默

王士慎《池北偶谈》里如此评价崇祯:"明崇祯十七年间,命相亦五十人,可以观治乱矣"。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他更换了50个宰相(当时的内阁首辅),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一个全球500强的大企业在17年里连续更换了50个CEO,平均每年更换将近3个,除非这个企业搞的是垄断行业,全宇宙只有他一家,否则,按照这种节奏折腾下去,再大的企业也得搞破产。崇祯皇帝风风火火的换相,从表面看是他对国家政务的重视,但从本质上去看,则是一种自我逃避,诿过他人的小男孩做派。

有人用"溜肩膀"这个词来形容崇祯,我觉得再恰当不过了。我对此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小孩子经常犯错,大人每次教训他的时候,他总是会找出各种理由来敷衍塞责,一会怪姐姐,一会怪哥哥,反正自己没有错。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番:难道50个首辅大臣全都错了吗?只有你崇祯是对的吗?很明显,崇祯就是这么想的。因为皇帝撤换大臣官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臣犯错了。

天下大乱的崇祯时期

以袁崇焕为例,一开始崇祯决定启用袁崇焕时,恨不得对袁崇焕掏心挖肺,对他提出的要求统统答应,全力配合。可一旦遇到挫折,崇祯立即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但实际上,从当时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从大安口南下围逼京师的做法,恰恰证明了袁崇焕经略关宁防线是卓有成效的,是东北部防御清军的一道坚实屏障。崇祯不想着怎么去处理西部薄弱的边防问题,反而将东北关宁防线上的优秀领导给制裁了,他给袁崇焕加的罪名如下:袁崇焕经略东北五年没有成绩,私下和清军议和,擅自诛杀毛文龙等,几乎都是关于东北边防的问题,但如果以上罪名都成立,清军为何不直接与袁崇焕联合起来,抄近道攻打京城呢?

再以陈新甲为例,崇祯十五年,他在回复陈新甲的文书中写道:城围且半载, 一耗不达, 何间之乘? 可欸则欸, 不妨便宜行事。当时清军围攻松山,锦州正急,而国内流寇肆虐,正是围剿张献忠、李自成的关键时刻。崇祯因此不得不委托陈新甲与清军议和,但迫于舆论压力,崇祯示意陈新甲秘密进行和谈,不要声张。但陈新甲因为行事不密,自己的仆人误将和议文书当作塘报传送了出去。这下引来朝野舆论的哗然,之前一直主张只战不和的崇祯一时下不来台,就把陈新甲当做了替罪羊,他给陈新甲定的罪名如下:陈新甲担任兵部尚书时,致使7名藩王被杀,边防问题越发严重。却只字不提议和之事。

网络参考图

从以上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崇祯皇帝对臣下的犯错是0容忍,而当自己犯错时,又会将所有的罪责推到臣下的身上,试问,这样宽以待己,严已律人的坏领导,又有几个下属会死心塌地为他卖命呢?冲动地任命官员可以看错是他的一次爆发,而爆发后留下的烂摊子,他却选择了沉默,让别人去扛。

在爆发中死亡

崇祯的问题还不单单只是领导能力的问题,《明史·杨嗣昌传》记载:

崇祯十二年, 因上年清兵内犯, 再加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练兵而加征"练饷" , 数额达730 万两之巨。至此, 除加征辽饷外, "复增剿饷、练饷, 先后增赋千六百七十余万。民不聊生, 更起为盗矣。

平心而论,当时明朝外有清军寇边犯境,内有流民四起暴乱,在如此内外交困的情境之下,征收赋税以充粮饷也无可厚非。但这种挖肉补疮的做法只会激起更大的矛盾,饮鸩止渴的崇祯皇帝虽然对此也曾下过多份罪己诏,说自己不守信用,原本说好只打算加收一年两年的赋税,可是现在的情况过于紧急,我也是实在没有办法才继续加征税银,希望广大老百姓给予理解。这种罪己诏或许能蒙骗一些不知内情的人,但另外一个事实却让我们对崇祯的这套表演产生了怀疑。

明代灾害数据统计

从崇祯元年到他倒台的17年时间里,明政府没有兴建维护过一次水利工程。在古代农业生产的落后技术条件下,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兴建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甚至可以说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有一次崇祯皇帝在和大臣们聊天,叹息民生艰难粮食少产时,六科给事中黄成吴抓住机会向崇祯建议立即兴修水利,抵御水旱灾情,以此提高粮食产量。可当崇祯听到兴修水利需要耗费钱粮时,便左顾言它,将此事轻轻放下。史料来源:《烈皇小识·第一卷》

有学者认为:明朝的灭亡,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七分人祸中,又至少五分的责任要归咎到崇祯的身上去,这个十七岁荣登大宝,执掌全天下人命运的皇帝,偏偏喜欢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所有做法更像是在为旁观者表演一出出证明自己如何优秀的大戏,只是这个演员的片酬实在太高,千千万万饥民因此丧生,大好的河山沦于敌手。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不过,在我认识的十七八岁年轻小伙子小姑娘们中,把他们任何一个人摆到崇祯的位置上去,我也绝对不会认为他们能做的更好,这或许就是崇祯的悲剧吧,也或许是大明王朝那发展到极致的皇权所带来的悲剧吧。

崇祯时期的米价增长趋势

难道崇祯真的没有钱修水利工程吗?真的穷到非要年年加派征税额度吗?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搜刮大内皇产时,《甲申核真略》里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括各库金三千七百万(两)有奇……户部外解不及四十万, 捐助二十万有奇。而大内旧藏黄金四十余窑。

从这段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皇帝的私人小金库里还有存银3700万两,这相当于两年额外征收老百姓多余税银的总和。想来也是极为讽刺,这个穿衣服打补丁,让皇后做女工的皇帝,竟然还这么富裕。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也就是说,崇祯当时只要花百万银两就可以摆平李自成的内乱,并可以和他合作一起抵御清军。这个买卖总比皇太极提出的:索金三十万、银二百万, 已许金一万、银一百万, 憨尚不肯, 决要金十万、银二百万, 不从, 即发兵。《流寇长编·卷十五》要来得划算多了吧。

李自成的进攻路线

话再说回来,崇祯满口讲着爱民恤民的言论,事实上的所作所为却是对民众敲骨吸髓,严酷至极。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或许会蒙骗一部分人,但被骗的这些人也要吃饭,没饭吃自然还是要造反。这也就是李自成所说的"君不甚暗"的由来了,毕竟,出身平民的李自成多少还抱有对人性的善意,对皇帝人格权威上的迷信,但作为今天的我们,重新来看待崇祯皇帝,绝不能因为他用一尺白绫自挂枝头的做法,就对他报以各种溢美之词。

崇祯皇帝算小账算的津津有味,头头是道,在精打细算里再次爆发的他,却因为算错了大账而丢了江山社稷和自己的卿卿性命。

结语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兴修水利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