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快讯:朱元璋26子,却为何无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就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时间:2023-01-02 16:52:3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综合以上几点优势,朱元璋的其他二十几个儿子都不具备,他们即便有争太子之位的野心,但也没有实力和才能。朱棣也会说:"谁不想啊?可惜实力不允许啊!"但往往是天妒英才,虽然朱标非常优秀,非常适合做太子继承皇位,但他命争不过天,英年早逝,最终仍是被朱棣抢走了皇位。如果朱标能够坐上皇位,那么大明王朝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朱元璋26个娃里,出彩的他也不少,毕竟作为开国皇帝吗,儿子一怂怂一窝,那是没有的事。但只要朱标不死,您别说是朱棣了,其余二十几个娃,根本就没有他们什么事,也生不出啥别样的心思,有意见他也得窝到肚子里憋着,得空去趟茅房放空一下就得了。所以像康熙那样上演九子夺嫡的戏码,根本没有的事。可惜啊,天妒英才老天爷早早的就把这朱标给收走了。

众所周知,自古皇家权欲至上,为了太子之位、皇帝位置,兄弟反目,父子成仇,但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登基大宝,坐稳皇帝位之后,在他的26个儿子中,直接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皇子为什么没人敢争,甚至连文武兼备的朱棣也选择隐忍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朱标的出身好

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嫡长子,而且出生于战火中。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非常好,他们是患难夫妻,即使在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也只有马皇后敢管他,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所以爱屋及乌,朱元璋对于他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再加上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将其对马皇后的思念便全部灌注在朱标的身上,这也是固定其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

并且,在中国封建传统下,家天下是有着重要规定,不管是帝王还是侯爵都是按照嫡庶长幼顺序来的。按照封建王朝所尊崇的祖制来说,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是皇帝的嫡长子,朱标是老大,而且还是皇后所生,是嫡长子,立为太子很相当于是法定的,老二是秦王朱樉,老三是晋王朱棡,而朱棣才是老四。所以,在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时,其他儿子不敢争,也不能争。

虽然朱标英年早逝,但在朱标去世以后,老二老三还健在,如果按照祖制,有嫡长子之后是嫡子,如果没有才会到长子。就算朱元璋把皇位给自己儿子,按照顺序是老二或者老三,而朱棣还是与皇位无缘。

2、朱标是个狠人

朱标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自打他出生开始,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朱元璋就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唯一接班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换人。其太子之位可谓是坚如磐石。

很多人觉得朱标能当太子,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嫡长子,仿佛好像他不是嫡长子,他就没能力坐稳太子之位似的。但其实朱标真的是被大大低估了,他的能力和他的手腕,完全配得上太子之位。比如洪武十年,朱元璋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非常的大胆的给朱标放权。

在朱标以太子身份主持政务期间,正好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发期。除了蓝玉案外,其余的三大案,朱标都有亲自过手。他除了因为受孙子牵连进胡惟庸案的老师宋濂向朱元璋求过情外,在史料当中看不出朱标与朱元璋在大政方针上有过明确的对立。

3、朱标自身挺优秀

在朱标五岁的时候,朱元璋就对他进行了重点培养,请大儒宋濂给他当老师。相比较,朱棣七岁的时候,连个学名都没混上。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年底,朱元璋看到全国的形势初安,才想起来给他取个大名。

洪武元年(1368年),朱标被立为皇太子,朱元璋直接打包送给他一个"教师团"。团长由左丞相李善长带队,副团长是右丞相徐达,组员常遇春、冯胜、胡美、廖永忠、杨宪等。除此之外,朱元璋亲自上阵,苦口婆心地教诲朱标。他说:"儿子呀,你要以商高宗、周成王等贤君为例,多观察民生、体察民情,明白为父的创业不易,做个守成的好皇帝。"

强大的教师团,再加上朱标生性聪慧、忠厚、领悟力强,所以长大后,朱标就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这样一个集嫡、贤、长于一身的皇子,无疑是为皇太子位量身定制的,朱标立储,朝廷内外听不到一点杂音。反观朱棣,此时正在陪太子读书。

同样是皇子,朱标是一颗有人专门浇水、施肥、除草的禾苗;而朱棣这颗禾苗,纯是一种放养的状态,完全靠天收。

4、朱标势力远超弟弟们

朱标是嫡长子,这一点确实比弟弟们更有优势,但不是绝对的,胤礽不就废了?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对朱标有极大信任,让其主持朝政,让其替功臣、藩王求情,父子二人唱红白脸,一个以威震慑群臣,一个以恩收买群臣,朝臣和宗室绝大多数都是支持朱标的。

朱标的弟弟们可没这种威望,原因跟朱元璋的制度设计有关,朱元璋是把皇子外封的,皇子成年后一律离开京城,常驻封地,这样对他们在京城的势力营造是有很大打击的。尤其那些年长或者能力强的藩王,封地都在边境,为国守边,如九大塞王,虽手握大军,但却远离京城,想把手伸到京城不是一般的难。

当然分封是有隐患的,朱棣后来造反就是隐患的爆发,可朱棣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侄子的送人头和各地的观望,如果是面对朱标,各地基本不可能观望,宁王这些塞王第一时间就会率军收拾掉朱棣。而且从朱棣造反进程来看,宁王是不支持他造反的也,也不反对(侄子削藩削得太狠),可被朱棣骗了,只能跟着反,南京城中也没有太多朱棣的心腹,不是亲戚就是买的。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主观性很强的人,他要法办的人,他就一定会办,太子朱标出面就能劝解,就能让朱元璋放下屠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事情的内核实质其实就是朱元璋扮白脸,他把扮红脸的机会让给了太子朱标。朱元璋的给朱标搭台,让朱标能够招揽人心,树立一个仁慈、心胸开阔的储君形象。

说实话,当爹能当到朱元璋这个份上,所有骂名他来背,所有扬名的机会都给朱标,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当中,估计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了。

清朝的制度则是把皇子留在京城,虽然没有了地方造反的隐患,可京城内的明争暗斗就别想消停了,皇子们多去走动,总能拉起一帮人马,为了夺嫡,那可真是斗得你死我活。

5、朱元璋是个好父亲

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大佬,但他确实是一个好父亲。尤其是对朱标,朱元璋简直是有点父爱泛滥了。为了能让朱标尽快成长,让他能有政治威信,朱元璋坏事做尽,由他当白脸,朱标当红脸。比如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因其在藩国多过失,被召还回京师,朱元璋大张旗鼓的打算将他法办,后经太子朱标的解劝,朱樉次年被赦免,放还回了封国。还比如有人告发晋王朱棡有异心,朱元璋很生气,也打算要处罚他,朱标哭着给三弟朱棡求情,朱元璋才罢手。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次朱元璋斥责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时,朱标就跑去请马皇后来劝解,最后朱元璋都是看着朱标的面子,不了了之。从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是真的很好,很给他面子。

关键词: 天妒英才 英年早逝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