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全球视点!“闭关锁国”的清朝为什么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失败?

时间:2022-12-29 19:46:1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清朝在"闭关锁国"后,终于有一天,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国门,使自身不得不被世界的洪流冲击,只得遵循历史潮流,让国家改变以适应世界历史进程。

在清朝末期,统治者虽然主动改变局面,但离不开仁人志士的参与,主要改革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立宪运动,这都是载入史册的伟大尝试。


(资料图片)

可由封建统治阶级对自身进行改革,从开始就决定了失败,因为这注定无法从根本解决国内矛盾。主要有几场变革: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由恭亲王奕訢、文祥以及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名臣推动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该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以解除内忧外患。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

整个运动以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为导线,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虽然没成功,但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洋务运动失败,主要有以下原因:

清政府处于被逼无奈而采取的举措,只是改变了一个人的装饰,其躯壳还是依旧,根本就没有触动已腐朽入骨的封建制度,仅采取西方的部分长处,是与清朝实际互不相容的,只能换汤不换药;

且极为不易的洋务运动又受到顽固派的阻挠,所开办的企业、新办的军队,大致还是封建式管理,只能是事倍功半;

引进了西方的技术、科学,却又受到洋人的压制,也是吃力不讨好。

二、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受阻碍。1898年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以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戊戌六君子被杀告终,仅历时103天。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戊戌变法失败有:存在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有效计划、主要领导缺乏形势判断、守旧派的反对。

主要是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维新派刚刚开始,力量过于薄弱,不具备大刀阔斧改革的资本;

光绪帝还未脱离慈禧太后的掌握;

但最重要的是,戊戌变法始终没有真正改变封建制度,是以清政府自行主导的变革,由光绪帝为主要支持者,前期慈溪太后也支持的,是清政府自救运动。

清政府并非不想救亡图存,但是形势没法给它那么多试错机会,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立宪运动"来看,清政府的举措确实逐步深入变革,但不变的是核心集团的利益动不得,官吏腐败破不了,病入膏肓的清政府救不了。

每一场改革都是清政府主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统治者不会把自己的利益全部剥夺。

每一场改革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保护权益,也就决定了只有自下而上采取武力推翻,才有可能再造中国,历史也证明了这是唯一的救国之路。

三、清末"新政"

是光绪年间进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出宫避祸西安。

在接受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后,保守派终于主动变法。

其改革内容类似戊戌变法,但更深刻,包括废除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四、立宪运动

主要是为了使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通过皇帝下诏预备立宪,逐步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谐议局,开始进行改革。

由各地立宪派政治团体,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颁布宪法。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9年后实行立宪""。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但是,这次又侵犯了贵族利益,得不到下面贯彻执行,因此沦为了一场假立宪活动。使立宪派、民众对清政府丧失了最后的信心,以至于爆发辛亥革命,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

五、总结

关键词: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慈禧太后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