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不是不灭,时候未到

时间:2022-12-29 16:54:2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喜欢三国的朋友们会发现,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终其一生都没有进攻蜀汉。

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奇怪,失去诸葛亮的蜀汉,实力大不如前,如果司马懿此时强攻蜀汉,肯定会取得极大的战果,蜀汉也许提前灭国。哪怕一时不能在军事上打垮蜀汉,也能引起其内部动荡,从政治上加速它的灭亡。


(资料图)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司马懿终身不攻蜀汉?

原因并不复杂。从主观来说,司马懿的第一目标在曹魏而不在蜀汉;从客观来说,去了诸葛亮,曹魏还有很多其它方向的军事问题,司马懿忙于为曹魏当救火队长,根本没空攻蜀。

咱们都知道,三国最后的大赢家是司马家族,篡了曹魏的政权,吞并蜀汉和东吴,一统天下建立西晋。但这种野心,并不是到最后一刻才显露出来的,而是一直存在。

司马懿投入曹操麾下本就不是自愿的,是曹操慕其名声,强征而来。他出身名门,认为曹操是"赘阉遗丑",打心眼里看不起曹操。这就意味着,他对曹操的忠诚有限。

曹操、曹丕父子去世后,司马懿就有了异心。或者说,他一直潜伏在曹家身侧,伺机而动。某件事情如果对魏国和司马家都有利,司马懿会尽心去做;如果只对魏国有利,他的主观能动性就要打折扣;如果对司马家有害,那他将极力阻拦。

恰巧,在当时的形势下,攻灭蜀汉就是一件只对魏国有利,而对司马家无益的事情。双方在此事上的利益并不一致。

以魏国的立场,攻灭蜀吴及其它势力是长远不变的目标。但对于司马懿来说,此时灭蜀就代表着要引进一股新的势力,为啥?因为不可能把魏国将领谋臣全部杀了,总得招降接纳一批。魏国的政坛结构或许因此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变得更为复杂,这是他不愿看到的。

谋朝篡位时,最忌讳的就是无法掌控的变量。这时的司马家虽然位高权重,却还没达到后来那种一手遮天的地步,行事必须小心谨慎。司马懿宁愿先拿下魏国,再去思量蜀汉。

另一方面,魏明帝曹叡不像其父曹丕那么信任司马懿,是一边用着一边防着。

倘若司马懿进攻蜀汉取得胜利,这样的大功会让曹叡更为忌惮他,甚至收回军权对司马家动手;倘若失败,不但可能被曹叡治罪,还会对司马懿的个人威望造成严重打击,不利于接下来的谋划。

既然胜利或失败都有极大的弊端,司马懿还有什么理由进攻蜀汉?别说曹叡没有这方面的意思,就算真派他去攻蜀,他也得想办法给拒了,务必不引起曹叡的猜疑,也不损伤自身名誉。

聊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前面不是说灭蜀一直是魏国的目标吗?现在为什么又说曹叡没这个意思呢?

这并不矛盾,对于曹叡来说,蜀汉的确是目标,但现阶段,还有别的更为棘手的麻烦。

辽东太守公孙度割据辽东,表面上臣服曹魏,实际上保持着独立,他的孙子公孙渊继任太守后,对曹叡更加不逊,曹叡大怒,派毌丘俭出任幽州刺史,讨伐公孙渊,结果不利而还,公孙渊得意之下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勾结鲜卑侵扰北方。

北方是曹操走上人生颠覆的地方,也是曹魏的大本营,这等于是在后方挖曹魏的墙角,曹叡如何能忍?派司马懿率几万大军前去平叛。他倒是不想派司马懿,但除了司马懿,朝中没有更能打仗的大将。毌丘俭就是个例子。

辽东问题刚解决,曹叡就驾崩了,年仅8岁的养子曹芳继位,曹叡临终前任命司马懿和曹爽为顾命大臣,司马懿陷入和曹爽集团的争斗,哪还有空管蜀汉?

第三年,已经称帝的孙权分四路大军进攻曹魏,司马懿前去拒敌,此后四、五年间,他都在与东吴作战。期间曹爽倒是攻过一次蜀汉,久攻不下,损失惨重,不得不听从司马懿的建议撤军。

到了此时,司马懿和曹爽的争权夺利已进入白热化,曹爽是宗室,身份上天然有优势,司马懿再次选择蛰伏,时机成熟后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将曹魏军政大权尽收手中,奠定了建立西晋的基础。

这一阶段中,司马懿当然也没空攻打蜀汉。大事定下后,他已年老久病,再也无力征战。但司马家不会放过蜀汉,司马懿死后十多年,蜀汉被他的儿子司马昭所灭。

总之,无论是魏帝还是司马懿,其实都有一颗灭蜀的心。司马懿不攻蜀汉,不是对蜀汉有什么善意,而是有更紧急的事,时机没到而已。时机一到,在司马昭手里蜀汉可不就灭了。

关键词: 小心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