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唐宋两朝皇帝极其热衷改元,朱元璋却断然拒绝,背后实情令人敬佩!

时间:2022-12-29 14:42:5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说到古代纪年方式,大家对"年号"自然不会陌生,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背后折射的制度变迁。一般说来,"年号"最初初源可追溯至西周"共和执政",其年号即为"共和",但这只是个例,此后未能延续使用。直到汉武帝刘彻登基时定年号为"建元",中国历史上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年号,从此这一传统延续两千多年。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日本、越南、新罗、吐蕃、大理等政权也都纷纷效仿。


(相关资料图)

在这漫长的时光中,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皇帝终生只用一个年号,有的皇帝却一两年就改一个年号--比如南北朝与唐宋。不仅数量多,还具有浓厚的奇葩色彩。比如梁武帝萧衍的年号,有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等,倘若在位时间再长一些,估计还能弄出个"方大同"。

其中武则天的年号之多令人咋舌,从光宅、垂拱到如意、长寿、证圣,再到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总数多达17个,前面几个还引经据典,后面则越起越俗,崇拜之风愈发浓厚。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在位期间基本只用一个年号(明英宗、皇太极除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一切要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起了一个好头--不封禅、不受尊号、不受祥瑞,这样一来就极大程度减少了皇帝改元的直接动机。首先是不封禅。儒家认为新皇登基应当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像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宋真宗这类改元狂人就深受其影响。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再没有一个皇帝封禅,纵使皇帝出巡经过泰山也只是祭祀并不封禅。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在唐代以后由于兵荒马乱,统治者也就没心思去折腾了。

其次是不受尊号。唐朝之前早有皇帝受尊号的先例,而该制度在唐代真正形成、在宋朝达到顶峰,比如大名鼎鼎的"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尊号)。在明朝,朱元璋率先提出不受尊号,只保留死后的谥号。至于清朝,入关之前皇帝们接受尊号,入关之后也不再受,比如大臣曾四次为康熙上尊号但都遭到拒绝,就连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在这点上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然,我们要明确一点,"十全老人"和"古稀天子"之类的称呼纯属自娱自乐,并非正式尊号。

最后是不受祥瑞。在过去,祥瑞多种多样、真假混掺,比如形状怪异的云彩、浑身透白的兔子、美丽的灵芝、闪着红色光芒的石头、谁都看不懂的天书、树上形状不同的树叶、水里乱蹦的小鱼,凡是能和"不寻常"扯上关系的东西,都能被附会成所谓的"祥瑞"。由于祥瑞是上天对皇帝的褒扬之物,所以皇帝在接受群臣进献祥瑞之后会举行隆重的改元仪式。比如宋真宗赵恒,曾接连改的三个年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正是他在迷信祥瑞之后,极度热衷封禅、改元的产物。

明太祖接受先帝前辈的教训,坚决不接受祥瑞,后代君主即使有受祥瑞的,也只是属于自娱性质,再没有昭告天下、改元封禅的大阵仗。当皇帝真正做到不封禅、不受尊号、不受祥瑞,便没有改元的必要了,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往深层次剖析,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儒家思想发展和皇帝制度的不断演变,统治者们的合法性和权威不再需要通过封禅、上尊号、进献祥瑞这些方式来实现了。

封禅原本是儒家政治文化里非常有存在感的一部分,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儒家逐步倾向于道德哲学、修身养性,帝王的道德品质成为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封禅的存在意义自然越来越弱。连封禅仪式都日趋衰亡,接受祥瑞自然也就随之消失了。清朝入关前曾因得到蒙古的传国玺而庆贺改元,入关之后发现汉人压根不把这个当回事,从此也就不再改元了。

对于"不受尊号",其背后折射的历史进程也很好理解。明、清两朝都是高度成熟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地位比以往更加至高无上,死后谥号也多达二十余字,在世时已经没必要再受尊号。当然,对于清朝而言,这一情形也与康熙皇帝本身的性格有关,要不是他谦虚没受尊号,后世皇帝说不定也会有样学样。不过退一步来说,即使众人受了尊号也不见得会改元,因为尊号对皇帝而言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唐宋时期的皇帝们之所以频繁改元,恰恰是因为皇帝制度在这一时期发生剧烈转折。转变以前,专制君主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后期则成为一个国家机关。专制君主的权力高度集中在个人手中,所以极其容易被推翻或丧失权威、沦为傀儡;到了后期,其权力则已经制度化,即使是个未满月的孩子,皇权也不会旁落。因此当古代中国完成这一制度转型之后,自然也就不需要通过改元来强化统治的合法性了。

参考文献:

《中国历代年号考》《国史大纲》

关键词: 不难发现 明太祖朱元璋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