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环球热推荐:如果甲午和谈不成,两国继续开打,大清的结局会怎样?

时间:2022-11-23 09:32:1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以大清割地赔款,跟日本和谈结束。但是和谈并不是战争注定的结局,而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资料图】

日本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之时,军方就一直坚持反对和谈,并提议要一路打到北京,效法当年英法联军一样,占领紫禁城,彻底击垮大清。而在大清国内也有一片反对签约之声,康有为就曾联络士子上书朝廷,要求"拒和、迁都、变法",以期再战。

日本认为赢得不够,而大清认为输得不甘,所以战争在当时也极有可能继续扩大化。

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来开个脑洞,假设日本拒绝与大清和谈,那么历史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日本军方不停地嚷嚷要直捣北京,继续扩大战果,那它真的能够打下北京吗?如果单从军事上来看,我的答案是,极有可能。

首先,北洋海军的覆灭让日本完全控制了制海权,并且占领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重要沿海港口,这让日本在战略上赢得巨大的优势。

其次,日本在国内实现了普遍兵役制,再加上大量的宣传动员,使得日本可以组织起大量的兵源。一旦战事扩大,他们就可以通过军舰畅通无阻地运输到清国战场上,从而补充加强兵力。

再次,日本两路大军当时已占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大片土地,对直隶形成了南北两面夹击之势。

最后,无论是在军队士气、武器装备、指挥系统等等各方面,日军都要比清军要高出一截。

从上面的军事分析来看,双方若是接着继续打,北京城被攻陷,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但是这里所说的北京被攻陷,并不意味着大清就此亡国,或者日本全面占领大清,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那么我们带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并没有按照军方的计划扩大战争呢?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担心太激进的军事行动会引起列强的干涉,弄不好到手的东西都有可能鸡飞蛋打。以伊藤博文为首相的日本内阁,费了老大的劲,搬出了天皇才最终制止了日本军部这一冒险的主张,把日本拉回到了谈判桌前。

我们接着再来假设,如果日本没能制止住军方的冒险,继续进攻直隶,占领京师,那么历史会是如何?

在这个问题上,今天有很多人可能会像当年的康有为一样,认为我们地广人多,大不了迁都再战,跟日本来场持久战。不说最终战胜日本,至少也能把日本拖个半死。这个想法明显是把后来的抗日战争比附到了甲午战争上了,而忽略了这两者的历史时空背景存在巨大的不同,完全不具有可比附性。

首先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当时联军不足两万人,而大清并没有迁都再战;在甲午战争之后又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当时打进北京的联军也不足两万人,大清同样也没有迁都再战。那有什么理由说,甲午战争如果日本攻陷北京,大清会迁都再战呢?所以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极低。

其次就算真的迁都再战,战局会有改变吗?我认为也不大可能。抗日战争中的持久战之所以能够实现,有赖于背后这三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国家领导者要有坚持战争到底、绝不投降认输的坚定意志;二是国家军队要统一协调,集中指挥;三是全体国民要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同仇敌忾抵抗侵略。

可惜这三个条件,在当时的大清都不具备。

光绪皇帝似乎有战争到底的决心,但他并不是真正的国家领导者,而真正的实权掌握者慈禧,显然并没有这样的战争意志。

大清的军队当时虽然号称百万,但大多不堪用,更关键的是军队的组织和指挥都极为分散,各地驻军各自为政,这一点在甲午战争中早已暴露无遗了。

再来说大清的国民(这里或许称"子民"更为恰当),绝大部分人毫无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意识,国家的对外战争在他们看来,那只是皇帝和朝廷的事,与己无关,更谈不上激起他们同仇敌忾的情感。这也可以从日本占领辽东后,当地人民大多配合日军的占领就可以看出。

所以即使大清迁都再战,以为可以凭借地广人多开展持久战,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

所以,如果日本扩大战事,进而占领北京,历史大概率会发生的结果就是,列强联合干涉,不会允许日本在华独自获得过多的利益。而日本也断然没有实力来抗衡列强的干涉,最终也会与列强之间达成分割利益的妥协。这一点在后来历史上发生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得到印证。

那大清的结局又会如何呢?我认为大概率也不会亡。除了日俄之外,其它在华的列强并没有领土上的野心,它们更看重的是商业上的利益。而一个相对稳定统一而又虚弱的大清,更加符合它们的商业利益。这就像后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所做的一样,只要听话不乱来,列强们还是乐意看到大清维持下去的。

好了,脑洞开到这里,就此打住。虽然常说历史不容假设,但是有时开个脑洞,问几个"如果",历史或许会给你一番不一样的滋味。

经过前面的分析之后,我们接着继续再往下开脑洞,日本会趁势吞下整个大清吗?我先给出我的答案: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打败一个国家跟占领一个国家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而且往往后者比前者要困难复杂的多。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也常有打天下跟坐天下之分,讲的也大致是同一个问题。以当时日本的实力打败大清没什么问题,这也被历史所证实,但是要占领整个大清,建立起稳定的统治秩序,在我看来几乎不可能。

我的理由并不是表面上那些想当然的因素,比如大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或者异族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冲突,甚至也不是刚刚崛起的岛国日本,并不具有能统治如此庞大国家的管理能力等等。

我们可以拿清朝取代明朝的历史经验来对照,上面所提到的因素,几乎在作为中原正统的明朝和作为异族征服的满清两者之间都能找到,但是这些因素最终都没能阻止满清入主中原,并建立起稳定的、大一统的国家统治秩序。

既然如此,那我的理由是什么呢?其实就两个字:时间。这里的"时间"二字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要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统治秩序需要花费时间,第二是指看似相同的历史事件,如果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它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满清取代明朝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这个过程从入关建都北京一直到康熙帝晚年才最终完成,花了将近五十年的时间。而日本若是吞下大清,即使用不着五十年,那也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而在当时的整个历史背景下,日本是不可能拥有这样的一段时间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明清易代是一个单一国家的历史,至多可以说是一个区域性的历史,而到了甲午年间,历史已经进入到一个世界历史的时代,清日两国的战争也已近不再是单单两国之间的事情,而是一个世界史意义上的事件,关系到各个在华列强的国家利益。

因此,日本有可能吞下整个大清吗?思考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考虑列强各国的因素。而这个因素在明清易代之际是不存在的,这便是看上去相似的两个历史事件,在其背后其实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时空差异。

关键词: 统治秩序 极有可能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