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最资讯丨朱棣为修大运河,耗费了巨大的民力,他这么做的心思可不简单!

时间:2022-07-19 21:50:0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朱棣即位以后没有几年的功夫,就开始了一项大工程--兴修大运河。可是治理河道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隋炀帝就因为兴修大运河而背上了千古的骂名。朱棣是个聪明人,他明知道兴修运河风险这么高,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做呢?

在笔者看来,朱棣修大运河其实是经过了考量与谋划以后才做出的决定,绝非一时头脑发热才这么干的。因为确实有现实的需要,所以才要这么做。


(资料图)

我们都知道,朱棣是通过篡位才得到皇位的,所以为了巩固统治,在即位以后他杀了很多建文朝的忠臣,制造了很多的冤案惨案。这么一来,在以国都南京为中心的南方地区,民众出现了大规模的恐慌情绪,传来了很多反对朱棣的声音。而建文帝又下落不明,又有人数次想要行刺朱棣,仿佛建文帝随时会卷土重来。

在这种背景下,朱棣在南京实在是待不下去了,他很想把国都迁到自己的大本营北平。可是有一个现实因素却制约着他这个想法:国都迁移,就意味着国家的政治中心的转移,那么随之而来的整个权力机构,行政人员的搬迁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而且迁都以后,新的国都势必会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所以国都必须有能力养活这些人,也就意味着粮食储备一定要足够。

但是遗憾的是,北平做不到养活这么多的人。当时明朝的经济中心在南方,北方产粮很少,本来就不足以供给北方大量的军民,再加上这么多人,势必会造成经济的瘫痪。

所以朱棣要想迁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既然南方有粮,那就直接往北方运不就行了。可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当时南方粮食要想运到北方,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陆路运输,但是这种运输方式成本非常高,而且运输量很小,显然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

第二种运河运输,通过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来运输粮食。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可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黄河经常泛滥,再加上运河部分河道堵塞,所以实际能够承载的运输量很小。

第三种就是海运,这也是朱元璋时期往北方运粮一种最主要的方法。据记载:"洪武中,航海侯张赫、舳舻侯朱寿俱以海运功封,岁运粮七十万石,止给辽左一方"。但是这种运输方式有一个弊端,就是损毁率很高。

据《明史》记载:"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准达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这就说明了当时运送粮食艰难的局面。

但是朱棣想要迁都的想法非常的迫切,他此时已经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疏通大运河,打通这条贯通南北的交通运输线。即使为此花费巨大的代价,他也在所不惜。

既然决心已定,那么找谁来完成这个使命就成了关键之处。朱棣选的这个人叫做宋礼,当时担任工部尚书。由工部尚书来干这件事,显得那么的理所当然。

宋礼接到任务以后,一刻也不敢耽误。经过实地考察以后,他确定了一个方案:引出汶上河的水注入会通河和大清河,然后再引入南旺河。在南旺河沿段修筑闸门,用来调节水位。这么一来,运河所有河段最容易搁浅的南旺河段变得畅通无阻。宋礼也不辱使命,造成了他的任务。

《明史宋礼传》记载:"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程"。

之后又在工部侍郎张信的建议下,疏通了会通河段,解决了这一河段黄河水灾频繁,进而影响河道的问题。《明太祖实录》记载:"自是河循胡道,与会通河合而河南之水患息矣"。

最后在陈瑄的主持下,大运河南段清江浦等河道也得到了治理。至此,大运河南北全段河道治理工作全部完成,明朝的运粮方式也全部改为河运。

到了这个时候,朱棣的心头大事总算解决。有了大运河作为北方的物质保障,朱棣总算可以放心地去安排国都北迁的事情了。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记得点击关注哦!也欢迎大家点赞转发收藏我的文章,原创不易,感谢大家的支持!

关键词: 工部尚书 畅通无阻 也得到了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