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毕星星《河槽人家》:以散文记录“乡村档案”

时间:2021-01-22 08:20: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以散文记录一个村庄沧桑变迁的百年历史,一方人的文化风俗,历史大势中亦有生活点滴,日前出版的文化散文集《河槽人家》被认为对重构人们对乡村、农村、今日农人的识记颇具意义。

从民国到当下,收集在《河槽人家》中的几十篇文章,来自作者毕星星的两个乡村系列,一个是“乡村档案”,另一个是“乡村风景”。

作家毕星星此前曾著有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纪实文学,长篇文化散文多种。《特级教师南岩之死》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2004—2006赵树理文学奖。

《河槽人家》是毕星星最新的文化散文集,书中所写是故乡高头村的风光和人物,一个村庄的百年,沧桑变迁,移风易俗,从民国到当下,物事人事,点点滴滴记录着一方人的吃喝穿戴、婚丧嫁娶、历史文化风俗,有历史大势,也有生活的涓涓滴滴。作者文法师承浅淡一路,淡泊中有至味。

作者建构出一个文学地域“河槽”,它不同于山地丘陵,也不同于一般的平川,山西南部一条小河两岸人家的日子是怎样的,像一幅幅灵性生动的风情画。作者意图通过真实书写,构建一个新的文学地理区域形象。

在日前举行的《河槽人家》分享会上,文学评论家傅书华表示,非虚构文学在近年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这样的视野里观照毕星星的非虚构的乡村叙事,不难发现其除了具有前述非虚构写作的普遍性意义,还因为中国是一个乡土中国,即使今天的中国,都市兴起,商业经济大潮汹涌,但乡土的基因,却仍然深植于社会结构及每个人的生命之中。几千年传统中国的乡村,百年来中国的农村,面对今天时代转型的仍以农业为主的乡下,这三种不同的农人存在形态及其演化形态,还有这其间的各种的观念性生成与冲突,毕星星都通过其非虚构的乡村叙事给读者以真实而生动的展示,这正是其作品独特性之所在。

他认为,以“史”为“文”的写作方式,“小历史”的方法论,民间价值谱系的价值站位,都对毕星星的非虚构的乡村叙事以有力的支持。

“毕星星的这一写作,对重构我们对乡村、农村、今日农人的识记,并因此重构我们对自身对民族心路的识记,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且对今日的小说创作、对今日的对当下的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傅书华说。

纪实文学作家鲁顺民认为,《河槽人家》所呈现出的内容与书写方式,已经超越了散文和随笔文体限制。贯穿文本里那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拿捏控制,还有一以贯之的“骚”劲,只有小说这种文体才能装得起来。

他指出,《河槽人家》文本呈现出来的是散点式结构,主人公就是乡村本身。乡村的物事,乡村的人物,在作者笔下如同涑水河边的庄禾一样鲜活水灵,这让他想起英国作家约翰·伯格的“劳作三部曲”,他认为,“或者,以此为起点,毕星星先生正在做的事情,除了内容之外,还有另一种文体探索的意义。”

毕星星当日坦言《河槽人家》对自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我记下了一地一域的历史,对于故乡,我总算留下了点什么。高头村终于向世人诉说了自己的心事,这个心事还可能流传,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好事。”(记者 高凯)

关键词: 河槽人家 散文 乡村档案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