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古人治水有啥妙招?“塘马”“羊舟”传情报

时间:2020-07-02 16:49:10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近日,南方强降雨来袭,多地百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自古以来,洪灾就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很早就在民间流传。古人治水有啥妙招?今天跟青年君一起了解古人防洪治灾的良策吧。

法规:官员轮流上堤指挥 河务按月上报

早在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就制定了防洪法规:“按九里堤捍护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尔居民,勿许侵占损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遵行。”通过修筑九里堤来防洪治水,可见古人未雨绸缪的智慧,并“治以严法”来保护堤坝。

唐高宗永徽年间,颁布了一部重要法典《唐律疏议》,其中也记载了严格的防洪法规:“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时者,主司杖七十”,“以故杀伤人者,减半杀伤一等。若通水入人家,致毁害者,亦如之。”条文规定修缮堤防不及时要受到惩罚,如果故意破坏堤防更是死刑,可见当时朝廷对于防洪是非常重视的。

金元时期也颁布了关于黄河及海河水系诸河流的修守法规《河防令》。在黄河“涨水月”,州县河防官员要轮流上堤指挥防汛;河务情况要按月呈报工部;对未设专职埽兵守护的河流,出现险情时也要差员救护等规定。

明清时期,产生了《堤甲法》,其中规定每千丈堤老一人,五百丈堤长一人,百丈甲一人,职责是“夏秋守御,冬春修补,岁以为常”,防洪成为“常态”。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凝结了古人的智慧,降低了洪灾的发生的机率,也有效的防止或减轻了洪灾给老百姓带来的损失。

预警:“水报”“羊报”传递汛情

除了设立法规,古代还有洪水预警机制。

古人就曾多次尝试通过预测水位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水利专家陈潢就是其中一位。他在辅助河道总督靳辅治水时曾发明了“测水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正河保持一定的流速流量,把“束水攻沙”的理论置于更加科学的基础上,有效的治理了洪水,这对我国河道管理理论做出了显著贡献。

后来,为了不让洪水淹没庄稼,产生了“水报”,即黄河堤岩备有报汛的“塘马”。当上游地区经历暴雨,洪水陡长,士兵们便会快马加鞭把消息送到下游,从而加固堤防预防洪灾。“水报”站站相传,士兵皆备良马“八百里加急”将消息快速扩散。

除了“水报”,“羊报”也是古代传递水情的重要手段。据记载,清代设有水位观测标志,根据原有水位来判断汛情。每当遇到险情时,水卒会带着干粮和“水签”也就是情报,坐上“羊舟”(缚着羊皮袋泅水)向黄河下游的河防传递汛情。随流漂下时,沿水路每隔一段投掷水签通知,下游的守卒会于缓流处接应,并迅速做好防汛准备。

在没有高精尖技术预测和便利交通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传递消息的手段与方式。

工程:堤坝水渠防洪排涝

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都江堰、灵渠、赵州桥都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防水工事。

灵渠建于秦朝,是秦始皇下令修建的,一直被沿用至今。郭沫若曾在《满江红·灵渠》中写道:“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历史上,灵渠在航运、灌溉、防洪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除了灵渠,都江堰也是古代知名的水利工程之一。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并且沿用至今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说起防洪防水,自然少不了赵州桥。得益于匠师李春运用巧妙的设计,桥体至今屹立不倒,守护着百姓。

结语:颁布防洪法规、设立预警机制、修建水利工程,古人用自己的智慧有效降低了洪水的“侵犯”,获得了治水成效,也希望南方汛情能够早日结束,让老百姓早日回归正常生活。(综合:解放日报、《生命与灾害》等)(杜佳妮)

关键词: 古人治水 塘马 羊舟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