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独家】崇祯杀了魏忠贤后,为何大明就灭亡了?

时间:2022-12-25 12:03:4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清朝官方评价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全盛时期的大明朝,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北伐蒙古,南下西洋,威震东亚,名扬四海。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在他的《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如果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


(资料图)

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体就是中国。"中外学术界公认,明朝时期的中国财富占当时全球财富总量的1/3强,工业总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2/3。明晚期国力依然强盛,经济进步,文化繁荣,尤其江淮一带商业昌盛,经过张居正的新政之后万历朝成为明代最富庶的时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强大实力的赫赫帝国,竟突然间轰然倒下,说亡就亡了!

明朝为什么会突然灭亡?很多人认为,崇祯皇帝诛杀魏忠贤是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时期,是个宦官比较严重的朝代,出现了好几个权阉,如汪直、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但是这些权阉,权势虽然大,却和唐朝的宦官有很大不同,唐朝末期,宦官权势大到可以废立皇帝,而明朝时期,不论宦官权势如何滔天,但是皇帝想要除掉他们,都可以轻易地将他们除掉。

由此可见,明朝权宦的权势虽大,但都是皇帝给的,只要皇帝不满意他们,随时可以将他们的权势夺去,这些权阉的结局也就悲惨了,不是被皇帝弃用,就是被皇帝杀掉。如天启皇帝时期,权倾一时的权阉魏忠贤,就被刚当上皇帝的崇祯给除掉了,刘瑾、汪直等人的结局也很差。

明朝皇帝为何要扶持这些祸国殃民的权阉呢?这与明朝的文官集团有关,明朝的文官集团地位很高,朱元璋废掉丞相后,这让明朝的普通文官的地位有所提升。同时,明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文官制度,这让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机构依然能稳定运行,但也意味着,文官集团的权力较大,他们可以起到制衡皇权的作用,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但同时也让皇帝厌烦。

万历时期,他想改立太子,但因文官的反对,让他难以改立。因此,万历赌气二十多年不上朝,而大臣也不急,和万历一直耗着。由于文官数量庞大,皇帝一人难以招架,所以皇帝就会找刘瑾、汪直这样的权阉,或者张居正、严嵩这样强势的首辅,帮助自己对抗文官集团,自己则躲在后面玩平衡,这既让自己能够避免文官的攻击,还能够掌控全局,让朝堂和国家稳定。

天启皇帝时期,他为了对抗已经成气候的东林党人,扶持了魏忠贤。魏忠贤崛起后,没少打压东林党人,不过东林党人中,有不少经验丰富、能干的大臣,遭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的陷害,被杀或被迫远离了朝堂,这导致朝堂缺少能臣,国家的治理水平不断下降,使明朝逐渐衰落。

崇祯当上皇帝后,由于他不需要魏忠贤帮助自己处理国事。同时,魏忠贤所作的一切,也让崇祯对他无比痛恨,所以他当上皇帝后,在东林党人的帮助下,除掉了魏忠贤。然后他开始重用东林党人,但是随后,崇祯就发现情况不对劲,东林党人不断打压异己,让朝中党争不断。

没有了魏忠贤,皇帝和文臣之间没有了缓冲,文官集团为了争夺话语权,和皇帝之间的斗争也开始了,再加上文臣之间的党争,让朝堂陷入了扯皮、争吵之中,事事都以党派利益为主,不为国家利益着想,这牵扯了崇祯大部分精力。

崇祯很快厌烦了东林党人,他开始扶持其他派系的文臣和宦官,来制衡东林党人,但策略的转变,又让朝堂陷入了无休止的党争之中。同时,还因大臣之间的陷害,导致不少文臣被杀,或被迫离开了朝堂,这让崇祯手下经验丰富、能干的大臣日渐稀少。尽管崇祯很勤奋,但是朝中关键岗位缺少能干的、有经验的大臣,这让国家的治理变得越来越糟糕,很多政策难以施行。

朝堂内斗不断,也不可避免地牵扯到了边疆,将领也牵扯进了朝臣之间的斗争,名将袁崇焕的被杀,背后有党争的影子。

崇祯的驭人能力欠缺,他驾驭不了文官,再加上崇祯魄力不足,在李自成逼近国都之际,他想迁都,但大臣意见不统一,有人支持迁都,有人反对迁都,而崇祯缺少一言定调的魄力,不愿提出迁都,最终在大臣喋喋不休的争吵,或者沉默中,他们错过了迁都机会,也导致了大明的灭亡。

崇祯不杀魏忠贤,就有人帮助他压制文官集团,朝中的势力平衡不会被打破,但魏忠贤陷害朝臣的做法,依然会让崇祯不断的失去能干的大臣。魏忠贤能力一般,无法帮助崇祯解决党争问题,以及农民起义军,财政枯竭和关外的大清等问题,所以崇祯不杀魏忠贤,也拯救不了大明。

关键词: 世界经济 经验丰富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